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47篇
  免费   1056篇
  国内免费   681篇
耳鼻咽喉   174篇
儿科学   639篇
妇产科学   300篇
基础医学   1286篇
口腔科学   164篇
临床医学   1631篇
内科学   4981篇
皮肤病学   192篇
神经病学   888篇
特种医学   281篇
外科学   1516篇
综合类   2638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477篇
眼科学   309篇
药学   711篇
  5篇
中国医学   962篇
肿瘤学   32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378篇
  2022年   807篇
  2021年   1026篇
  2020年   978篇
  2019年   875篇
  2018年   787篇
  2017年   669篇
  2016年   698篇
  2015年   738篇
  2014年   1360篇
  2013年   1449篇
  2012年   1044篇
  2011年   1175篇
  2010年   992篇
  2009年   848篇
  2008年   762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428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6篇
  1987年   33篇
  1985年   73篇
  1984年   78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67篇
  1979年   58篇
  1978年   45篇
  1977年   28篇
  1976年   30篇
  1975年   26篇
  1974年   28篇
  1973年   35篇
  1971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0 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 ,并与4 4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1)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5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 二聚体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 <0 .0 5 )。结果提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 ,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 ,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2.
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及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6例和非冠心病组62例,用乙酸苯酯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两组血脂、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对氧磷酶1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分别为113±64μkat/L和43.8±8.2 kU/L,均较对照组降低(134±72μkat/L和63.4±5.7 kU/L)(P<0.05);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升高(9.4±1.8μmol/L比4.1±0.5μmol/L,P<0.01)。对氧磷酶1活性与高密度脂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呈正相关,与丙二醛水平呈负相关。冠状动脉狭窄者对氧磷酶1活性较无狭窄者明显减低(P<0.001),2、3支血管病变者较1支血管病变者对氧磷酶1活性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降低,低对氧磷酶1活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为探讨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结肠恶性淋巴瘤术中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结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人结肠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均获得移植成功。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结肠原发性(原发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CBL-0303)和1株人结肠原发性(肝转移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CBL-0304)。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显示CDl9、CD20、CD22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数目55—59条;流式细胞DI值1.59—1.71,均为异倍体。HCBL-0303肝转移率为63.7%,淋巴结转移率为56.4%;HCBL-0304肝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为100%。移植瘤在裸鼠结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HCBL-0303和HCBL-0304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结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肝转移模型,可用于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本文就糖尿病患者最早就诊的是心血管内科医师,以及负性情绪可明显影响糖尿病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心境可明显增加自我控制糖尿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5.
白细胞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中粘附、堆积及其与视网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糖尿病组各45只(3、7、14 d组各5只,30、90、180 d组各10只)。取大鼠右眼制备视网膜消化铺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白细胞共有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CD4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毛细血管中有少许CD45阳性细胞;糖尿病发生3 d后,CD45的表达明显增加,病程第14 d达高峰,以后基本稳定。病程90 d时,视网膜毛细血管已出现节段性膨大、囊样扩张及闭锁等形态学改变;病程180 d时,上述病变进一步加重。结论白细胞粘附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早期阶段,是DR在微血管水平病理变化的开端。白细胞粘附可能作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学改变的基础,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44-347)  相似文献   
56.
冠心病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为探讨A型行为在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中的作用及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CHD及37例非CHD应用心理测验方法对照调查。结果发现A型行为的人易患CHD。CHDA型行为者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认识、敌对性症状因子分较CHD非A型行为者有明显增高。CHD非A型行为者也具有一些特有的心理症状。结论CHD病人的行为模式与病后的某些心理表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从生命质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滥用药物的直接和间接、近期和远期的危害,通过论证得出了滥用药物必将引起人类生命质量退化的结论.以期从一个新的认识度唤起人们对滥用药物问题的重视、并由此引出了一些对医学目的以及滥用药物控制措施的思考.  相似文献   
58.
以中药验方胃久灵对大白鼠的两种急性溃疡模型、一种慢性溃疡模型及两种胃炎模型用药治疗,证明胃久灵确有抗溃疡抗胃炎作用.其中对慢性溃疡的治疗作用较为突出.经急、慢性毒性实验,未见对重要脏器有任何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能力和意义。材料和方法:分析109例经临床及CT、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MRA影像。使用1.0T超导磁共振机,在常规T_1、T_2加权成像后,用三维TOF法以willis环为中心进行轴位成像。结果:MRA能较为清晰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的中度以上狭窄或闭塞。109例患者中共显示动脉狭窄75支,动脉闭塞108支,均与梗塞区域及临床症状相符合。结论:MRA对脑动脉的显示具有清晰、准确、对比度好、绝大多数(82%)无伪影等优点。与MRI结合使用,能更为准确地判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类型、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