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儿科学   6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2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84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22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513篇
综合类   355篇
预防医学   9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0篇
  4篇
中国医学   279篇
肿瘤学   6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眼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体针治疗,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绝骨。上述诸穴日1次,1周7次,1次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眼针治疗,取穴: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针法为眼针眶外横刺法,上述诸穴,留针3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1次/d,1周7次。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活动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ADL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高(P<0.05)。结论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眼针治疗对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优于单纯应用体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供血水平。  相似文献   
992.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目的探讨早期基本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和继发性残疾的影响。方法对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康复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康复组进行了早期康复研究,平均于病后9天开始,应用简单的康复医疗程序,进行床边治疗。结果平均35天治疗后,取得明显疗效:①运动功能达BrunnstromⅣ级以上者,上肢49%、手44%,下肢75%。步行恢复率达63%;②坐位平衡功能达Ⅱ级和Ⅲ级者占83%,站位平衡占50%;③日常生活活动积分在60分以上、恢复良好者达54.3%;④预防及减少了继发性残疾。与对照组相比存有显著差异(P<0.0005)。结论以简单的康复医疗程序进行脑卒中早期康复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93.
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针刺康复方案。方法 对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1日两次,巨刺、与非巨刺交替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法和修订的Bathel指数法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治疗3个月后,BrunnstromⅣ期以上62.90%,ADL积分60分以上56.45%。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Brunnstrom分级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和3个月间分级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每日两次巨刺与非巨刺交替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恢复,尤其适应于早期(2个月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和Bobath平衡训练法对偏瘫患者平衡和功能性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试验条件的住院卒中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对象在试验开始前Berg平衡得分(BBS)、“起立-走”计时试验(Up&Go)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的平衡训练使用平衡仪视觉反馈法,对照组平衡训练使用Bobath平衡训练法,测试指标采用BBS和Up&Go,在试验开始前和训练6周后各评定1次。结果:训练6周后试验组的BBS、Up&Go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使用平衡仪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比单纯的Bobath平衡训练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995.
针对儿童断肢再植存在血管口径细小、嫩薄,肌肉纤维纤细,骨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易动不易配合功能训练等特点,报告对儿童断肢再植术后各阶段功能锻炼的方法,即血管危象和水肿高峰阶段;伤口愈合和存活阶段;骨骼临床愈合阶段;功能恢复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功能锻炼原则及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6.
INTRODUCTIONHemiplegiaisthemostcommonsequelaeofstroke.Itnotonlyin-fluencesphysicalhealthbutalsoputspsychologicalandspiritualagonyuponitsvictims,whichdoesgreatharmtopatient'smentalhealth犤1犦.Afterstrokeattack,mostpatientswillexperienceapsy-chologicalcourseofmentalshock,panic,anxietyanddepression.Thisnegativepsychologicalcourseisharmfultomentalhealth,es-peciallyatthebeginningofattack犤2犦.Suchearlynegativepsycho-logicalcoursewillnotonlyleadtodeterioratinginjury,butwillalso…  相似文献   
997.
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与ADL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疗效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61例偏瘫患者接受作业疗法治疗 ,治疗前后评定患者上肢Brunnstrom分级、手实用性判定及Barthel指数 (BI)。结果训练前后上肢和手的功能及手的实用性判定的功能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上肢、手指功能 ,手的实用性判定与ADL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r =0 5 3 0 -0 693 ,P <0 0 1)。结论上肢和手功能与ADL正相关。Brunnstom分级太粗可能是影响上肢功能等与ADL相关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PT)、屈伸肌的总功(TW),运用意大利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侧下肢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及步长、触地时长。结果:治疗6周后,2组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PT和TW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髋、膝和踝关节的屈曲、伸展角度较治疗前均扩大(均P<0.05),步长和触地时长均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两种上下楼梯方法对偏瘫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 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A组患者采用“健侧上、患侧下”的上下楼梯方法 ,B组采用“患侧上、健侧下 ,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 ;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训练效果。结果两种训练方法各有利弊 ,但B组患者训练后的运动功能和能力优于A组患者 (P <0 .0 5 )。结论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的上下楼梯方法 ,不应一律地采用“健侧上、患侧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指压穴位组、电针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各15例。3组在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指压穴位组增加前期系列研究制定的指压穴位刺激法提高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的综合方案干预;电针组电针偏瘫侧足三里穴、足临泣穴;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3组踝关节干预时间均为每次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评估以下指标:患侧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患侧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踝关节运动控制部分)。结果:①3组治疗前后比较:3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踝背屈CCR逐步降低、患侧踝背屈AROM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步增高;②3组间比较:患侧踝背屈CCR、AROM:3组间治疗前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指压穴位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的患侧踝背屈CCR分别低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ROM分别高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较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压穴位刺激法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