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儿科学   6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2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84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22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513篇
综合类   355篇
预防医学   9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0篇
  4篇
中国医学   279篇
肿瘤学   6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成人体部的线性特征。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抽取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族乡和呼玛县白银纳鄂族乡157例(男75例,女82例)鄂伦春族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躯干及四肢部的肩峰点高、胸上缘高等34项线性指标进行活体测量,并计算了9项体部指数分型值。 结果 黑龙江鄂伦春族成人体部的主要特征是,除了骨盆宽、胸深等线性指标无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男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身高较高,女性身高较矮,男女均以宽肩型、长躯干型、宽骨盆型、超短腿型为主。 结论 黑龙江鄂伦春族腿较内蒙古鄂伦春族较短,骨盆、肩较宽,这可能是与地域气候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电针(EA)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大鼠生存情况、脑损伤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相关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32 只,体重255~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 组:假手术(sham)组、LI/R组和LI/R+EA预处理 (LI/R+EA) 组。LI/R组采用动脉夹夹闭双后肢股动脉3 h,建立LI/R模型;sham组只暴露股动脉,不夹闭;LI/R+EA组于模型制备前14 d行电针治疗,针刺穴位为“百会”、“足三里”及“血海”。观察各组大鼠7 d生存率;于再灌注48 h,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试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其余大鼠于再灌注48 h后处死取材,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光镜下观察海马病理结构变化;化学法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sham组比较,LI/R组及LI/R+EA组大鼠7 d生存率下降,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Iba1阳性细胞数增加,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增加,凋亡指数明显增加,神经元减少,ROS、MDA含量及MPO活性增加,SOD活性降低(P<0.05或P<0.01);与LI/R组相比,LI/R+EA组上述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能提高LI/R大鼠生存率,减轻脑损伤及改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 探讨稳定平面下进行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锻炼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物理治疗部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增加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两组训练总时间相同,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10米步行速度(10MW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和BBS评分、10MW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 > 4.375,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415, P < 0.01);两组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Z = -4.372,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04, P < 0.01)。结论 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以进一步完善围术期肢体康复训练。方法对2013年4—10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 BMI)、术前诊断、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方式、止血带使用时间、围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假体类型等对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采用 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比较BMI≤25 kg/m2患者与BMI>25 kg/m2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上10 cm周径变化值时发现,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70,P<0.05);根据年龄分为<60岁、60~70岁和>70岁3组,三组间术后肢体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止血带使用时间与肢体肿胀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无相关性(P>0.05)。性别、麻醉方式、抗凝方式等对术后肢体肿胀均无影响(P>0.05)。二分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KA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因素包括BMI、围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及假体类型(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肢体肿胀容易发生,其肿胀程度与患者BMI、围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及假体类型呈相关性,应制定个体化护理对策,减轻患者术后肢体肿胀,优化患者康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个体化数字导板结合3D打印技术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采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16例。术前行64排螺旋CT及3.0T MRI扫描,建立膝关节三维解剖模型并模拟手术及设计复位导板,应用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作实体导板,术中引导骨肿瘤截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4个月,平均31个月,总优良率为88.1%。膝关节活动度为伸膝0°、屈膝90°~125°(平均106°)。术后肿瘤局部复发4例,但无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可减少骨与假体之间的应力,降低假体松动及疲劳性骨折发生率,因此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是膝部恶性骨肿瘤较理想的保肢方法。而应用个体化数字导板可减少手术操作时间,提高假体安装精度,从而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加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于每天训练结束后累计穿戴4~8 h,每次30~60 min,休息15 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12周对两组患者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评定(FMA)进行评定,采用量角器测量患侧腕关节主动掌屈、背伸、桡偏、尺偏关节活动度(AROM)。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均未见明显改善,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时,两组MAS和FMA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改善(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腕关节各方向ARO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其中背伸AROM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12周时,观察组MAS和FMA评分较治疗8周时进一步明显改善(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背伸、掌曲、桡偏AROM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促进腕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 58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组成常规运动治疗组(A组,n=27)和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组(B组,n=31)。分别于入组时、治疗8周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评分和改良Ba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B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UE、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