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7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耳鼻咽喉   83篇
儿科学   224篇
妇产科学   67篇
基础医学   178篇
口腔科学   82篇
临床医学   277篇
内科学   508篇
皮肤病学   70篇
神经病学   272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386篇
综合类   677篇
预防医学   435篇
眼科学   80篇
药学   230篇
  1篇
中国医学   322篇
肿瘤学   10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病因。方法 对1993年4月~2002年4月所完成的160例原住肝移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5%,与肝动脉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为3.13%;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为3.75%,与门静脉并发症相关死亡率为0;肝后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魂脉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技术和肝动脉病变有关,改进吻合技术,术前评估肝动脉病变能降低早期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有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门静脉手术史以及严重感染病史等是门静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手术技术是导致下腔静脉狭窄的重要原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能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先心病与柯萨奇病毒B3、B4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患儿CVB3、CVB4.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9.3%、54.3%和53.6%、45.7%,差异天显著性(P值均>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未发现CVB3、CVB4感染与先心病有病因学联系(P>0.05)  相似文献   
13.
A technique has been described for utilizing an existing fixed splint in the fabrication of a fixed partial denture to replace splinted teeth that are extract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产后出血 15 9例 ,数据处理采用χ2 检验。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 3.5 % ,产后 2小时内出血者 88.6 7% ,出血原因宫缩乏力为 6 6 .6 7% ,影响因素有手术产、流产史、分娩史、妊娠合并症及产程延长等 ,统计学处理P <0 .0 1。结论 重视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正确评估出血量及产妇产后 2小时留置产房观察是产后出血早期诊断的关键 ,其预防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并针对不同原因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5.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和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C)发病原因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总结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ACC病例,分析术前、术中影像学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22例中有9例(40.9%)发现胆固醇息肉、颗粒,或结晶。术中见胆囊穿孔5例(22.7%)。2例在胆总管内发现漂浮的微小结石。结论 胆囊内未被发现的微小结石可能是ACC发病的主要原因,ACC穿孔率高,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药物性。肾损害患者53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科1995至2005年药物性。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3例中40岁以下者17例,40岁以上者36例,其中60岁以上者23例。致病药物中抗菌素32例,中药6例,解热镇痛药、避孕药、造影剂、抗肿瘤药、奥美拉唑、阿昔洛韦、卡托普利共15例。临床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2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1例,急进性。肾炎综合征4例,肾病综合征7例,慢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9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例。死亡3例,转为慢性肾损害10例,其余患者均临床痊愈。结论中老年人为药物性。肾损害的高危人群;抗生素。肾损害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肾损害发生率上升到所有药物之首。停用致病药物和支持治疗是公认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少数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患者,甲基泼尼松龙加环磷酰冲击治疗后继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也不失为抢救。肾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良性淋巴上皮病、淋巴上皮癌、MALT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lymphoma)是3种性质不同但又存在某些关联的病变,本文对3种病变的病因、组织病理学表现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叶为民等论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10年来所收集病人资料83例。结果:48例(占58%)病人病因明确,35例(占42%)病因不明。结论: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三个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研究转FL、GM-CSF基因的基质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效应.将转FL、GM-CSF基因的入骨髓基质细胞系与脐血CD34+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CFU-GM的变化情况.培养到第4周时,第(4)组(SCF+IL-3+IL-6+GM-CSF+FL)和第(8)组(HFCL/hGM-CSF+HFCL/hFL+SCF+IL-3+IL-6)的细胞总数增加到最大,分别扩增了717±24.47和709±63.63,第1周,第(5)组(HFCL+SCF+IL-3+IL-6)扩增了10.5±2.08倍,较第(8)组减少(P<0.05).第1周时,CD34+细胞总数第(4)组和第(8)组分别扩增了8.44倍和11.5倍(P<0.05),CD34+细胞百分率第(7)组(FCL/hFL+SCF+IL-3+II,-6)为50.2%,第(6)组(HFCL/hGM-CSF+SCF+IL-3+IL-6)为28.95%(P<0.01).第2周,各组CFU-GM增加显著,以第(4)组和第(8)组增加最为明显,以后随扩增时间延长,造血细胞集落数、集落体积逐渐减少.表明转FL、GM-CSF基因的基质细胞,能有效的协同其他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产生明显的扩增作用,能显著改变基质细胞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Effects of chemical mediators of anaphylaxis on ciliary fun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selected chemical mediators of anaphylaxis on CBF in vitro. Ciliated epithelial 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rachea of conscious sheep with a cytology brush and suspended in a perfusion chamber containing KH. Ciliary activity was viewed microscopically and recorded on videotape for subsequent slow-motion analysis of CBF. Prostaglandin E1 (10(-8) M to 10(-6) M), prostaglandin E2 (10(-10) M to 10(-6) M), and leukotriene-C4 (10(-8) M) increased CBF between 7% and 33%. Histamine caused ciliostimulation only at the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above 10(-5) M (7% increase in CBF), whereas prostaglandin F2 alpha (10(-10) M and 10(-6) M) was without effect. In no preparation was ciliary discoordination observe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everal chemical mediators of anaphylaxis stimulate CBF and that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 impairment of mucociliary transport in stable allergic asthma or antigen-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 is probably not caused by a primary alteration of ciliary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