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84篇
  免费   1994篇
  国内免费   627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879篇
妇产科学   150篇
基础医学   842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1984篇
内科学   3262篇
皮肤病学   322篇
神经病学   1542篇
特种医学   8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2963篇
综合类   16694篇
预防医学   5432篇
眼科学   101篇
药学   8373篇
  144篇
中国医学   3791篇
肿瘤学   132篇
  2024年   352篇
  2023年   1493篇
  2022年   1367篇
  2021年   1813篇
  2020年   1846篇
  2019年   1825篇
  2018年   829篇
  2017年   1710篇
  2016年   1671篇
  2015年   1942篇
  2014年   3516篇
  2013年   3375篇
  2012年   3796篇
  2011年   3870篇
  2010年   3693篇
  2009年   2979篇
  2008年   3075篇
  2007年   2842篇
  2006年   2605篇
  2005年   2561篇
  2004年   2136篇
  2003年   1974篇
  2002年   1370篇
  2001年   1119篇
  2000年   804篇
  1999年   582篇
  1998年   472篇
  1997年   374篇
  1996年   324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63篇
  1993年   188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PBL教学法在临床心肺复苏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的开展基础数据选择2016年9月—2018年7月进入医院重症医学科实习学生64例,按照学生自身意愿以及学校安排将参与实验学生分为均数相同的两个小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实验人数均为32例,其中对照组(n=3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观察组(n=32)则应用PBL教学法教学,对比两组学生在学期结束后整体的学习质量情况和教学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学生经过测试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分均对比对照组更高,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率评价更高,P<0.05.结论 重症医学科临床心肺复苏术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对教学方法 进行改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联合路径式护理在急性重症胆囊炎行胆囊穿刺引流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重症胆囊炎行胆囊穿刺引流术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术期行目标管理联合路径式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炎症控制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导管拔除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管理联合路径式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重症胆囊炎行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效果,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干预对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及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2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以及1 s用力呼吸容积(FEV_1)、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及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干预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活动干预运用于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缩短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极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甲基强的松龙中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以抽号的方式进行分组,单号为研究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甲基强的松龙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中剂量环磷酰胺进行药物治疗;记录分析两组服用不同药物之后的治疗效率、呼吸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记录分析两组数据得到,前8 d两组治疗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9 d后研究组治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呼吸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发应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2.50%)。结论甲基强的松龙与中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能提高患者治疗效率,使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良好,且能减少不良发应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5.
56.
5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重症肺炎新生儿多种菌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收入NICU的1 057例重症细菌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多种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发病日龄(7 d)、羊水污染(Ⅱ、Ⅲ度)、感染类型(医院感染)、住院时间(≥14天)、机械通气、Apagar评分(7分)、胎膜早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0天)、更换抗菌药物(≥3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3种)12个因素是NICU中重症肺炎新生儿多种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更换抗菌药物(≥3种)、Apagar评分(7分)、感染类型(医院感染)、机械通气、羊水污染(Ⅱ、Ⅲ度)是NICU中重症肺炎新生儿多种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NICU新生儿重症肺炎多种菌感染。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究临床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体温情况、感染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7.34±1.32)×10^9/L低于对照组的(9.41±1.16)×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热、感染体征发生率分别为97.78%、86.67%,均高于对照组的82.22%、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感染消失时间分别为(7.19±1.39)、(3.88±0.89)d,均短于对照组的(9.81±1.88)、(10.76±1.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6为(4.27±0.95)μg/L低于对照组的(9.58±1.07)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GCS评分(8.19±1.59)分、APACHEⅡ评分(8.83±0.8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81±1.82)、(14.71±3.5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加快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退热速度,缩短感染时间,降低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水平,改善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