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05篇
  免费   3302篇
  国内免费   1567篇
耳鼻咽喉   417篇
儿科学   709篇
妇产科学   296篇
基础医学   2566篇
口腔科学   605篇
临床医学   14425篇
内科学   5615篇
皮肤病学   149篇
神经病学   774篇
特种医学   35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4篇
外科学   16244篇
综合类   31678篇
预防医学   5131篇
眼科学   1542篇
药学   12121篇
  260篇
中国医学   8879篇
肿瘤学   1062篇
  2024年   456篇
  2023年   2128篇
  2022年   1806篇
  2021年   2457篇
  2020年   2527篇
  2019年   2634篇
  2018年   1186篇
  2017年   2189篇
  2016年   2451篇
  2015年   2783篇
  2014年   5260篇
  2013年   5279篇
  2012年   6279篇
  2011年   6660篇
  2010年   6155篇
  2009年   5960篇
  2008年   6468篇
  2007年   5851篇
  2006年   5665篇
  2005年   5630篇
  2004年   4361篇
  2003年   4022篇
  2002年   3309篇
  2001年   2819篇
  2000年   2121篇
  1999年   1701篇
  1998年   1459篇
  1997年   1225篇
  1996年   1127篇
  1995年   943篇
  1994年   705篇
  1993年   457篇
  1992年   370篇
  1991年   455篇
  1990年   390篇
  1989年   366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观察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上关节突磨除程度对患者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6-2016-06,于我院接受TESSYS手术的339例LDH患者,术后均行腰椎CT及三维重建,根据上关节突磨除程度将之分为三组:少量磨削组278例,中量磨削组49例,大量磨削组1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对比三组的临床疗效和腰椎不稳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和2年,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中度和重度磨除组术后2年VAS评分1年3个月,术后2年的JOA评分1年3个月(P0.05)。此外,术后1、2年,大量磨削组的VAS评分中量磨削组少量磨削组,大量磨削组的JOA评分中量磨削组少量磨削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磨削组的总有效率(92.1%)中量磨削组(75.5%)少量磨削组(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不稳发生率相比,大量磨削组(66.7%)中量磨削组(34.7%)少量磨削组(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ESSYS手术中进行椎间孔成形操作时,对上关节突进行轻度磨削不会对其预后造成明显影响,但随着磨削程度的增加,患者术后腰椎稳定性会逐渐下降,对其疗效也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富马酸二甲酯(DMF)和肾草酸钙结石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DMF组,每组15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给予双蒸水灌胃1次;模型组大鼠每天一次性腹腔注射一水乙醛酸80 mg/kg;DMF组大鼠每天DMF 25 mg/kg灌胃处理,连续14 d。比较3组大鼠肾脏草酸钙晶体含量、氧化应激指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和血红素氧化酶-1(HO-1)表达的差异;比较3组大鼠尿钙、尿草酸含量、尿量、血肌酐和尿肌酐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大鼠肾脏组织未见明显草酸钙晶体,DMF组比模型组草酸钙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DMF组血肌酐含量均明显升高,且DMF组低于模型组(P<0.05)。3组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rf2和HO-1明显降低,且模型组低于DMF组(P<0.05)。结论:DMF可以有效降低肾草酸钙结石模型大鼠的草酸钙晶体附着以及缓解大鼠的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DMF诱导Nrf2和H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比循经针刺与同神经节段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同神经节段针刺治疗,对照组用循经针刺治疗。结果:显效率治疗组81.7%、对照组61.7%,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同神经节段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循经针刺"。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旨在研究宫颈癌手术及术后放化疗上尿路梗阻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治疗。方法:对2005年6月~2012年11月就诊的25例宫颈癌术后行常规放、化疗所导致上尿路梗阻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25例患者中19例在局麻膀胱镜下成功置入D-J管,并每3~4个月更换1次;6例失败的患者5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而解除梗阻,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并于6个月内死亡。结论:宫颈癌术后及放化疗常是导致上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因此此类患者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早期缓解积水、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干预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而对照组则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95.92%,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3.47%,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75.51%,干预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恢复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有显著效果,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9.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深入分析王树声教授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用药经验,挖掘其核心经验 方组成和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教授门诊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治疗验方304 首,将方药信息录入系统,采用药物频次统计、 关联规则分析和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304 首处方中涉及中药97 味,用药频次超过100 次的有14 味。所用药物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甘、苦,主归肝、肾、脾经;共得出25 组核心组合和9 首新处方。结论:王教授治疗 上尿路结石以益气固本、清热通淋为主,用药的关键在于“扶正固本”的把握和“祛邪通淋”的权衡,为临证用药和新方 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降低老年患者上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老年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择期行上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249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83例,分别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比较各组患者拔管后5 min呼吸功能、麻醉恢复情况、肺部感染征象发生率;术后24 h、72 h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及T细胞亚群CD4+、CD8+数量,计算CD4+/CD8+比值,比较3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5 min复合麻醉组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3 d发热、咳嗽、肺部音、胸部X线片特征表现、白细胞计数>10×109/L发生率低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 CD4+/CD8+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72 h IL-6、IL-8水平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CD4+/CD8+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苏醒快,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免疫抑制程度低,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