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60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202篇
内科学   12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256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17篇
  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切变应力对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独培养和猪髋动脉内皮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基质联合培养形态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单纯培养组,小肠黏膜下基质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组均施与40×10-5N/cm2的剪切应力,持续12h,两组均每隔30min记录细胞图像,计算定向角。结果单纯培养组:第1小时可见有明显的细胞脱落,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第4小时,细胞脱落已不明显,细胞由多角形逐渐变圆;第8小时,看不到明显的细胞脱落,细胞由第4小时时的类圆形向长梭形发展,细胞变得细长,局部可见细胞沿流场方向排列;第12小时,细胞变得更加细长,细胞沿流场方向排列趋势更为明显;定向角第12小时时与剪切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联合培养组:第1小时有少数细胞脱落,但不如单纯培养组第1小时细胞脱落明显;第2小时后看不到明显的细胞脱落;定向角在12h内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40×10-5N/cm2的脉动剪切力对猪髋动脉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在12h内产生影响;但对与猪小肠黏膜下基质复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流体剪切力是骨骼组织中骨骼细胞所感受到的主要应力刺激,可促进骨骼细胞的增殖、分化及保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应用流体剪切力刺激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4/12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完成,骨髓来源于正常志愿献髓者。进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组应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对自愿捐献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给予强度为0.3Pa的流体剪切力刺激30min,对照组不加此干预,两组物理环境相同。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评估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和具备功能的特征。放免法检测培养上清液骨钙素含量。评估其是否向成骨细胞成熟晚期分化。并与静态培养对照组作对比。结果:①实验组经流体剪切力作用后,细胞胞体变大,突起较多,多角形细胞较对照组增多;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胞浆丰富、核浆比例小,有较多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核仁明显,呈成熟细胞表现。②实验组细胞S期(DNA合成期)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13.53±1.47)%,(7.56±2.54)%,P<0.01]。③实验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第9天开始增高,且随时间延长,增高速度加快。④第12天及第24天检测的上清液骨钙素含量两组无明显差别(t=0.263,-0.406,P>0.05)。结论:本实验发现强度为0.3Pa作用30min的流体剪切力可以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细胞开始向成骨细胞分化,但未能促使晚期的骨钙素表达升高,说明此强度的流体剪切力不能成功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终实现向成骨方向分化。需要继续探索能够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的流体剪切力的更有效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3.
王虹虹  张心中  张法明 《新医学》2004,35(12):759-760
进修医生教授,请您谈谈肺血管炎(pulmonary vasculitis)的概念及其与系统性血管炎之间的关系好吗?  相似文献   
104.
自制夹板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偏小,生性好动,配合能力差,滴速慢,输液时间长,在输液过程中反复穿刺的现象较常见。为保证输液顺利进行,除掌握好穿刺技术,做到一针穿刺成功外,对输液部位的固定也极为重要。我们自制固定夹板应用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可制动患儿手腕部,减少局部活动,确保输液通畅,减少了因反复活动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而导致输液局部渗漏的现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5.
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是位于内皮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蛋白复合结构,在内皮细胞表面形成选择性通透屏障。在对糖萼进行概述后,主要针对在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糖萼与物质传输,尤其是与大分子物质如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关系展开论述。其关系体现为:一方面,糖萼的厚度和完整性影响LDL的浓度极化及跨内膜输运;糖萼中的硫酸肝素蛋白聚糖参与残余脂蛋白代谢的全过程。另一方面,LDL的氧化产物ox-LDL会破坏内皮细胞糖萼层的主要成分硫酸肝素。研究糖萼与脂蛋白的关系,将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线索,并为将糖萼作为新的防治靶点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06.
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的初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值得注意的“剪切依赖”机制通过一对受体与配体(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和vWF因子)诱导了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行为。本文综述了有关这些机制的最新认识,为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7.
张兵  吕冠成 《临床医学》2004,24(9):23-24
目的:介绍三枚中空松质骨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在C形臂透视下用三枚中空松质骨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结果。40例经1~10年随访,疗效满意,全部愈合,优良率达90%。无松动、游离现象,股骨头坏死率10%,结论:此钉优点为具有良好加压、抗旋转、抗剪切力、钉头松质骨螺纹能减少股骨头血运破坏。使内固定更加牢固,骨折易于愈合。有利于血运重建和愈合,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不需外固定,利于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高脂喂养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内膜增生中的机制,以及赤芍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赤芍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兔喂饲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喂饲高脂饲料(93%普通饲料 2%胆固醇 5%猪油);赤芍组按赤芍提取物不同剂量给药高剂量组相当于生药3 g·kg-1·d-1,中剂量组相当于生药2 g·kg-1·d-1,低剂量组相当于生药1 g·kg-1·d-1.各组动物喂饲8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制备颈总动脉内膜再狭窄模型.于10周末取各组兔耳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取血后活杀动物,取损伤血管做冰冻切片,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分析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CP-1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赤芍各剂量组TC、TG、LDL-C、Apo-B均明显降低,HDL-C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内膜增生面积、内膜增生/中膜面积比值显著减小,MCP-1 mRNA表达均减少,其中以赤芍高、中剂量组最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赤芍可减轻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内膜增生程度,抑制血管壁MCP-1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对骨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课题组研发的流体剪切力(FSS)加载装置,使用免疫荧光探究FSS对Piezo1通道在MLO-Y4中影响的最佳强度;对Piezo1使用FSS、激动剂Yoda1或阻滞剂GsMTx4进行干预。使用Western Blot探究Cleaved Caspase-3、Bcl-2、Bax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使用Hoechst-33258以及流式细胞凋亡检测MLO-Y4骨细胞的凋亡比例。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FSS对MLO-Y4骨细胞中Piezo1的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趋势,其中以9 dyne/cm2加载30 min为最佳刺激条件。使用Yoda1抑制MLO-Y4细胞凋亡(P<0.05),使用GsMTx4促进MLO-Y4细胞凋亡(P<0.05)。Piezo1介导的FSS抑制MLO-Y4细胞凋亡(P<0.05)。结论: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介导的FSS在9 dyne/cm2条件下抑制MLO-Y4骨细胞凋亡,且FSS在该条件下可以有效逆转Piezo1阻滞剂GsMTx4在4 μmol/L作用0.5 h下促进MLO-Y4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大鼠低氧性肺血管重塑时硫化氢(H2S)对Ⅰ、Ⅲ型胶原蛋白在肺血管壁异常堆积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讨H2S缓解低氧性肺血管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19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氧+硫氢化钠(NaHS)组。低氧组和低氧+NaHS组大鼠共低氧21d,低氧+NaHS组大鼠每天低氧前腹腔注射H2S供体NaHS。低氧结束后,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称重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P),计算RV/(LV+SP)。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H2S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原位杂交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在肺血管壁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大鼠mPAP升高46%,RV/(LV+SP)增加41%,血浆H2S含量下降36%(P均<0·01);与低氧组相比,低氧+NaHS组大鼠的mPAP降低31%,RV/(LV+SP)减少24%,血浆H2S含量升高65%(P均<0·01)。(2)各组大鼠肺小型、中型肌性动脉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比较:低氧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1%、62%(P<0·01);低氧+NaHS组较低氧组分别减少了32%、18%(P<0·01)。(3)各组大鼠肺小型、中型肌性动脉中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比较:低氧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49%、68%(P<0·01);低氧+NaHS组较低氧组分别减少了31%、33%(P<0·01)。(4)各组大鼠肺小型肌性动脉中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比较:低氧组较对照组增加84%(P<0·01);低氧+NaHS组较低氧组减少了37%(P<0·01)。低氧组大鼠的肺中型肌性动脉中Ⅲ型胶原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38%(P<0·01);但是与低氧+NaHS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5)各组大鼠肺小型、中型肌性动脉中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比较:低氧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53%、17%(P<0·01);低氧+NaHS组较低氧组分别减少了45%、33%(P<0·01)。结论在大鼠低氧性肺血管胶原重塑时,H2S能够抑制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在肺血管壁的表达,此作用可能是其缓解低氧性肺血管重塑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