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90篇
  免费   7026篇
  国内免费   4292篇
耳鼻咽喉   176篇
儿科学   415篇
妇产科学   175篇
基础医学   1974篇
口腔科学   96篇
临床医学   12420篇
内科学   11475篇
皮肤病学   687篇
神经病学   477篇
特种医学   29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2篇
外科学   8542篇
综合类   36545篇
预防医学   5592篇
眼科学   138篇
药学   25150篇
  161篇
中国医学   35419篇
肿瘤学   6656篇
  2024年   686篇
  2023年   2554篇
  2022年   2194篇
  2021年   3071篇
  2020年   2906篇
  2019年   3466篇
  2018年   1712篇
  2017年   3120篇
  2016年   3460篇
  2015年   4026篇
  2014年   7178篇
  2013年   6810篇
  2012年   8520篇
  2011年   8594篇
  2010年   8317篇
  2009年   7949篇
  2008年   8223篇
  2007年   7589篇
  2006年   7344篇
  2005年   6822篇
  2004年   6043篇
  2003年   5616篇
  2002年   5026篇
  2001年   4552篇
  2000年   4167篇
  1999年   3260篇
  1998年   3122篇
  1997年   2788篇
  1996年   2309篇
  1995年   1969篇
  1994年   1591篇
  1993年   1152篇
  1992年   842篇
  1991年   746篇
  1990年   572篇
  1989年   473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徐枫  沈鸣华  孙如 《新中医》2020,52(18):69-7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4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 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稀释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7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观察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 (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0.00%,对照组为4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IL-8、hs-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2 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60.00%,对照组为65.0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治疗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1日—2018年6月1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104例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给予改善心功能、稳定心率在内的规范化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定悸胶囊,6粒/次,2次/d。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症状、心率、RR间期、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窦性相邻RR间期之差>50 ms的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的变化,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8.5%(46/52)和75.0%(39/52),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24 h总心搏次数、心率及长RR间歇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最长间歇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最长间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长RR间歇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的LVEF及均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LVEDD、LAD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变化都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有效稳定心率,缩短长间歇,改善心功能,调节心率变异性,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3.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84.
目的:对参蛤定喘胶囊鉴别方法的研究。方法:用药典的方法对红参进行薄层鉴别。结论:实验结果为参蛤定喘胶囊薄层鉴别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NT-proBNP、hs-CRP、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6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治疗。系统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NT-proBNP、hs-CRP、VEGF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LVEF、LVESV、LVEDV、LVPWT水平较服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LVEF、LVESV、LVEDV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NT-proBNP、hs-CRP、VEG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NT-proBNP、hs-CRP、VEG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能够显著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并有效调节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hs-CRP、VEGF表达。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孟凡水  刘睿  项维  万志 《海峡药学》2016,(4):212-213
目的 观察肛泰软膏联合九味痔疮胶囊治疗痔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进行痔疮治疗的13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肛泰软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九味痔疮胶囊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所获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于治疗后,所获治疗总有效率97.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所获疗效79.1%,组间数据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泰软膏联合九味痔疮胶囊治疗痔疮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用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进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0.
顾佳麟  霍介格 《河南中医》2019,39(7):1068-1072
目的:以医学文献数据库为基础研究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构建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用药规律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24.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统计。结果: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药物共计114味,频次共498次,其中中药分类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占使用频率的72. 9%;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占使用频率的85. 3%;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占使用频率的96. 0%;归经以心、肝、脾、肺为主,占使用频率的65. 1%。结论:对于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临床诊治,多从虚论治,临床用药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