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73篇
  免费   2405篇
  国内免费   987篇
耳鼻咽喉   87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138篇
基础医学   752篇
口腔科学   125篇
临床医学   2081篇
内科学   1613篇
皮肤病学   225篇
神经病学   249篇
特种医学   5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45篇
综合类   7683篇
预防医学   1088篇
眼科学   76篇
药学   8432篇
  28篇
中国医学   13085篇
肿瘤学   277篇
  2024年   324篇
  2023年   1043篇
  2022年   880篇
  2021年   1156篇
  2020年   1042篇
  2019年   1306篇
  2018年   630篇
  2017年   1222篇
  2016年   1258篇
  2015年   1436篇
  2014年   2332篇
  2013年   2146篇
  2012年   2517篇
  2011年   2742篇
  2010年   2356篇
  2009年   2187篇
  2008年   2124篇
  2007年   1912篇
  2006年   1737篇
  2005年   1540篇
  2004年   1254篇
  2003年   1131篇
  2002年   821篇
  2001年   598篇
  2000年   436篇
  1999年   290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优选补正续骨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 L9(34)正交试验法,以出膏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最佳水提取工艺,以川续断皂苷Ⅵ与柚皮苷总含量及出膏率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乙醇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水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提取1 h。最佳乙醇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结论优选的提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补正续骨颗粒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索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心内科诊断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68例入选,男36例,女32例;年龄24~79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仅给予原发病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3次/d,每次10g,口服),连续治疗4周.比较二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4h心率变化,治疗前后SDNN、SDANN、pNN50QTd、QTcd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前较治疗后心率下降、SDNN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DNN[(117±10)ms vs (100±12)m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4h平均心率增加,QTc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QTcd[(50.25±8.13)ms vs (63.24±7.44) m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3例、快速心房颤动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心源性死亡1例,共9例(26.5%).观察组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2例、快速心房颤动2例、脑卒中1例,共计5例(14.7%).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价3种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62例疑似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环状卡片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3种方法进行检测,对比3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实用价值。结果:TP-ELISA、TPPA、RPR 3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6.66%、98.32%和66.62%。结论:对疑似梅毒感染的患者可选用TP-ELISA法、TPPA法进行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994.
合成了前驱体三-(2-氨乙基)-N,N',N"-三硫辛酸氨,该前驱体经三丁基膦(TBUP)还原后得到末端带有6个巯基的小分子单体(C-6SH)并共价偶联腙键修饰的阿霉素-(6-马来酰亚胺基己酰)腙(MAL-DOX)。通过巯基与丙烯酸酯的点击化学反应,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连续投料制备了具有内核交联、表面聚乙二醇(PEG)化与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的聚合物纳米颗粒。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DLS)和透射电镜(TEM)对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呈球形,平均尺寸为42 nm。体外药物释放表明:通过腙键连接阿霉素(DOX)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释放能力,即在酸性条件下(pH=5.5)的释放速率比生理pH环境下要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鳖甲育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阴虚证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同时灌胃乙醇的方法来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连续42 d。按照体重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每组8只。从造模开始,实验组灌胃给予鳖甲育肝颗粒1.85,3.70,7.40 g·kg^(-1),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0.1 m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纯净水,1次/天,连续给药6周。以大鼠舌面湿度等指标评价大鼠阴虚证表征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CT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CTGF(2-ΔΔCt值)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的舌面湿度分别为(1.01±0.22),(0.69±0.12),(0.80±0.17),(0.88±0.17),(0.94±0.18)和(0.96±0.19)mg;这6组的肝纤维评分分别为(1.19±0.53),(4.81±1.25),(2.44±0.62),(2.88±0.92),(2.56±0.68)和(2.25±0.65)分;这6组的CT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4±0.12,1.40±0.17,0.91±0.10,1.17±0.14,0.92±0.13和0.83±0.07。上述指标: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结果的趋势与蛋白一致。结论鳖甲育肝颗粒可明显缓解肝纤维化大鼠阴虚证表征,而抑制CTGF高表达是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梅归参颗粒对变应性豚鼠鼻炎(AR)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法构建豚鼠AR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治疗21 d,每7天记录豚鼠行为学得分,并采用ELISA法测定末次给药1.5 h后血清中的OVA-Ig E、IFN-γ、IL-4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梅归参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豚鼠鼻炎行为学分数,显著升高IFN-γ含量,显著降低IL-4、Ig E含量,Th1/Th2(IFN-γ/IL-4)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归参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IFN-γ水平,抑制IL-4和Ig E的分泌,最终使得Th1/Th2比值提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7.
吴静 《保健医苑》2015,(2):28-29
<正>近日,一位60岁的先生由于出现反复咳嗽,咳白色黏痰,晨练后气喘,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肺功能检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需要尽快进行规范化治疗。COPD是指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是一种慢性病和常见病,占世界死亡原因的第4位。在我国COP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8批银黄颗粒及其含药血清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分别取8个厂家的共8批银黄颗粒,均在不同质量浓度(144、72、36、18、9、4.5、2.25、1.125 mg/ml)下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液200μl培养24 h,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66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8批银黄颗粒(即A、B、C、D、E、F、G、H,2.88 g/kg)组、炎可宁(6.2 g/kg)组、阿莫西林(1.8 g/kg)组,ig给药,每天2次。分别于给药3、7 d后2 h,摘大鼠眼球取血制得血清。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以选择最佳给药时间,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光密度以计算抑菌率。结果:E厂家银黄颗粒MIC为18 mg/ml,其他厂家银黄颗粒MIC均为9mg/ml。给药第3天与第7天的大鼠含药血清MIC无明显差异(P>0.05)。H厂家银黄颗粒抑菌效果最强;与H组比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P<0.05)与B、C、D、E、G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组效果最差(54.79%)。结论:8批银黄颗粒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该研究可为银黄颗粒谱效评价模式的药效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9.
《中国药房》2015,(18):2562-2564
目的:建立芪术痹湿颗粒中黄芪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黄芪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ELSD)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32∶68,V/V),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20μl;ELSD参数中,漂移管温度为108℃,氮气流速为2.8 ml/min。结果:黄芪的薄层色谱特征明显,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黄芪甲苷进样量在0.402 4~4.02μg范围内的自然对数值与其峰面积积分值的自然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 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0.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0%,RSD为1.29%(n=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芪术痹湿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药房》2015,(4):522-525
目的:优选丹莲肝康颗粒中药材的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酮ⅡA提取率和干膏得率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丹参和紫草醇提工艺中的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以野黄芩苷和丹酚酸B的提取率及干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水提工艺中的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优化,对最优处方工艺进行验证。结果:最佳醇提工艺为丹参、紫草加9.6倍95%乙醇,浸泡3 h,提取2次,每次20 min;3次验证试验显示,丹参酮ⅡA提取率平均值为44.73%,干膏得率平均值为25.55%。药渣和其余药材加水提取3次,第1次加水12倍量水,第2、3次分别加水10倍量,每次提取1 h;3次验证试验丹酚酸B提取率平均值为47.67%,野黄芩苷提取率平均值为71.67%,干膏得率平均值为24.6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丹莲肝康颗粒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