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体脂分布、握力及步速特点。方法 以乌鲁木齐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共调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老年人737例(男性106例,女性631例),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等仪器测定相关指标。结果 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四肢肌肉质量、躯干肌肉质量、体成分各指标(除阻抗外)、握力、步速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以上年龄段肌肉质量、体成分各指标(除体脂肪率、腰臀比、蛋白质、阻抗外)、握力及步速数值最低;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四肢肌肉质量、躯干肌肉质量、握力、步速分布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性四肢肌肉质量、躯干肌肉质量、握力、步速数值均大于女性;肌肉质量、身高、体重、腰臀比、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与握力值呈正相关(P=0.000),体脂肪量、体脂肪率、阻抗与握力呈负相关(P=0.000);身高、基础代谢量、总能量消耗与步速呈正相关(P<0.01),腰臀比、体脂肪率与步速呈弱负相关(P<0.01)。结论 乌鲁木齐中老年人体脂分布、握力及步速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握力、步速与体成分及肌肉质量存在相关性。关健词中老年人体脂分布握力步速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背景 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首要目标是恢复步行能力,其中身体重心和骨盆的异常运动是影响步态恢复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计划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脑卒中患者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步行速度和躯体运动的变化,探讨踝足矫形器对躯体运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20例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慢性单侧偏瘫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的最大步行速度及躯体运动学参数。 结果 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最大步行速度、身体重心垂直和侧方运动、骨盆前后倾斜和旋转运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能力分级显著提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能力的提高与身体重心运动和骨盆旋转运动改善显著相关(P<0.01)。 结论 佩戴踝足矫形器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体运动的稳定性并且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43.
文题释义: 肌肉减少症:随着增龄和老年化过程,老年人的肌量逐渐减少,肌肉力量与肌肉强度也出现相应的下降,称为肌肉减少症。 足底压力:人体足底压力分布反映有关足的结构、功能及整个身体姿势控制等情况。 背景:肌肉减少症是老年化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疾病,肌肉力量的下降、关节灵活性的降低、足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老年人步态特征的改变。因此通过对比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与未患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足底压力测试数据,有助于为临床预测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的跌倒风险提供精准评价指标。 目的:探讨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的足底压力变化,为临床预测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的跌倒发生风险提供精准评价指标。 方法:应用Footscan2.0足底压力检测系统采集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和未患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对照组足底压力数据,对比分析受试者步长、步速、触地时长、足底分区压力、足底压力中心移动轨迹。试验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肌肉减少症组步长、步速较对照组均降低;肌肉减少症组触地时长较对照组延长;肌肉减少症组左足第二至第五脚趾区、第三跖骨区、足中部区、第四跖骨区、第五跖骨区足底压力变化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肌肉减少症组右足第二至第五脚趾区、第三跖骨区、第四跖骨区、第五跖骨区足底压力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肌肉减少症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总长度、左右足椭圆短轴长度、左右足椭圆长轴长度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步行能力、平衡控制能力较对照组减低,步态对称性较未患对照组变差。 ORCID: 0000-0003-2320-8026(何媛媛);0000-0002-3764-2192(丁呈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4.
王延群 《长寿》2012,(6):37
"人老腿先老"是一句俗话,它说明了人在衰老过程中常先出现腿脚不灵现象。怎样才能挽救和预防这种情况,使"人老腿脚不老"呢?祖国医学传统做法就是加强和坚持腿部锻炼。以下几招您不妨一试。1.快走:每日以1小时3000~3500米步速锻炼,2~3个月  相似文献   
45.
背景:传统下肢假肢只允许以一种速度行走,不能随步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使得步速也固定单一,不能适应不同步速的变化,适应性较差。 目的: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实现假肢的步速跟随。 方法:通过脚底压力传感器采集步态周期信息,根据不同开度下周期的不同变化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来调整针阀开度的大小,通过永磁式直线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器驱动针阀来控制缓冲气缸腔室间气道有效截面积来调整假肢摆动速度。 结果与结论:在步行速度变化时,假肢膝关节角度有所变化,但是角度变化不大。最大值不超过80°。假肢步态变化小于11°,截肢者能够适应不同的步行速度,假肢与健肢的步态变化基本一致,对称性指数在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步态周期可以通过控制针阀达到调整步速的目的,步速调整的模糊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6.
背屈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穿戴不同角度踝足矫形器(AFO)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探讨不同角度AFO对偏瘫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对9例偏瘫患者背屈5°、0°位AFO与裸足进行步态对比分析,获取步态参数。结果:背屈5°AFO(DAFO)与裸足相比,能显著增加患者步长(P0.01)、步速(P0.01)、步幅(P0.05)和步频(P0.05),减少步长时间(P0.01)和步幅时间(P0.05)。0°位AFO(功能位,FAFO)与裸足相比能显著增加步幅(P0.05)。背屈5°与0°AFO相比能显著提高患者步速(P0.05),减少步长时间(P0.05)和步幅时间(P0.05)。两种角度AFO对偏瘫患者步态双侧对称性的改善均不显著。结论:背屈5°AFO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步速、步长、步幅和步频。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透析中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认知衰弱患者衰弱状况、认知功能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认知衰弱患者分为干预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接受透析中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透析中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衰弱相关指标(包括衰弱表型评分、无握力、步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各21例患者完成全程研究。干预后干预组衰弱表型评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握力、步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透析中运动有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认知衰弱患者的衰弱状况,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减轻患者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48.
背景 步速和握力是反映身体机能的简单测量指标,均与老年人不良结局相关。目前将步速和握力联合预测住院老年患者不良结局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步速和握力与住院老年患者不良结局的关系。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老年科住院的年龄≥65岁患者,采用6米步行试验计算步速,电子读表式握力计测量握力。依据步速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1、T2、T3组,其中T1组步速≤0.6 m/s,T2组步速>0.6~0.8 m/s,T3组步速>0.8 m/s。依据握力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L1、L2、L3组,其中L1组握力:男性≤21.6 kg、女性≤14.6 kg,L2组握力:21.6 kg<男性≤28.2 kg、14.6 kg<女性≤19.4 kg,L3组:男性>28.2 kg、女性>19.4 kg。以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开展1次,1年后每半年开展1次。随访截至2019-12-31。记录患者全因死亡及跌倒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探究步速与握力对患者全因死亡及跌倒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步速和握力单独及联合对老年患者全因死亡及跌倒的预测效果。 结果 685例患者中失访29例(4.2%),最终收集完整资料共656例。随访期间共130例(19.8%)患者发生全因死亡,147例(22.4%)患者发生跌倒。T1、T2、T3组分别有222、225、209例患者,L1、L2、L3组分别有215、229、212例患者。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T1、T2、T3组全因死亡、跌倒累积发生率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1、L2、L3组全因死亡、跌倒累积发生率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T3组、L3组组合患者相比,T1组、L1组组合与T1组、L2组组合患者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HR=3.29,95%CI(1.13,9.55);HR=3.09,95%CI(1.08,8.85);P均<0.05〕,T1组、L1组组合患者跌倒发生风险增加〔HR=1.92,95%CI(1.13,4.27),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步速、握力联合诊断模型预测概率,并绘制ROC曲线,步速联合握力预测住院老年患者全因死亡、跌倒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95%CI(0.710,0.801)〕、0.700〔95%CI(0.659,0.741)〕。 结论 在住院老年患者中,步速和握力联合较步速和握力单独能够更好地预测全因死亡及跌倒发生风险,有助于优化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MOTOmed功能训练对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创伤性膝关节挛缩为第一诊断的患者共37例,其中股骨干骨折11例,股骨远端骨折10例,髌骨骨折6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7例膝关节挛缩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均按照膝关节挛缩的治疗方案正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MOTOmed功能训练治疗,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步速。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无差异,其中膝关节活动度以膝关节屈曲角度(°)表示,步速以cm/s表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活动度[治疗组:(45.826 3±6.785 18)°;对照组:(45.922 2±6.479 61)°]和步速[治疗组:(97.742 1±6.541 52)cm/s;对照组:(97.377 8±6.912 18)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治疗组:(69.352 6±6.744 90)°;对照组:(57.488 9±6.877 40)°]和步速[治疗组:(111.968 4±6.365 36)cm/s;对照组:(103.738 9±7.373 65)cm/s]与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和步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和步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TOmed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中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步行能力,且与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相比有利于节省人力和时间,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社区老年人步速、握力与跌倒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2011~2012年的基线调查数据及2015年的第1次回访数据)年龄≥60岁、进行过步速和/或握力测量、回访调查时有跌倒数据的研究对象,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步速、握力与跌倒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6 002例老年人,自基线调查至第1次回访的24个月内,2 165例(23.8%)发生了跌倒事件。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进行多因素校正后显示,低步速(RR:1.31,95%CI:1.08~1.59]和低握力(RR:1.35,95%CI:1.15~1.59)均是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步速和握力进行组合后分析发现,正常步速合并低握力或正常握力合并低步速的研究对象发生跌倒的风险较高(RR:1.32,95%CI:1.05,1.66),低步速合并低握力的研究对象发生跌倒的风险最高(RR:1.71,95%CI:1.13,2.58)。结论步速和握力可以独立或联合预测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将步速和握力测量整合到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问卷中,可能会提高对跌倒风险高危人群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