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9篇
妇产科学   359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74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774篇
预防医学   29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45篇
  5篇
中国医学   5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77例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单胎合并胎膜早破的77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采用保胎治疗法,对比分析两组妊娠结局。结果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时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容易出现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窒息等症状,使用保胎治疗法的疗效不明显,孕妇双胎妊娠时要尽量避免出现胎膜早破。  相似文献   
92.
郭玉婷  张雪峰 《武警医学》2022,33(9):764-768
 目的 探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及自然受孕孪生早产儿临床结局。方法 收集医院2015-01至2020-12出生的孪生早产儿,共计364例(182对),根据受孕方式不同分为ART组和自然受孕组,ART组孪生156例(78对),自然受孕组孪生208例(104对)。对两组孪生早产新生儿期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母孕期一般情况、并发症、孪生早产儿出生时孕周、Apgar评分、孪生体重及体重差值、出生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宫内感染性肺炎、新生儿低血糖症、院内感染、应用呼吸支持情况、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或)UVC)、Ⅲ~Ⅳ度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3.0 mm)、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住院天数、应用静脉营养时间等信息,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ART组产妇年龄大于35岁为26.3%,高于自然受孕组(14.9%),ART组产妇孕期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比例均高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早产儿出生发生重度窒息、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包括PICC和(或)UVC,χ2=4.015]和静脉营养的时间(t=5.626)均高于或长于自然受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双胎早产儿易发生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宫内感染性肺炎,需加强孪生早产新生儿围生期保健及管理,避免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93.
孙淑梅  鲍月茹 《山东医药》2003,43(18):45-45
1992年 4月至 2 0 0 1年 7月 ,我院分娩产妇 110 4 6例 ,其中早产 5 12例 (占 4 .6 4 % )。现分析早产原因 ,并探讨其对母婴的影响。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 19~ 4 1岁 ,平均 2 7.89岁 ;初产妇4 4 3例 ,经产妇 6 9例。按孕龄将其分为两组 ,<35周组 (A组 )188例 ,35~ 37周组 (B组 ) 32 4例。早产发生原因为胎膜早破188例 (36 .72 % ) ,妊高征 6 6例 (12 .8% ) ,双胎妊娠 4 4例(8.5 9% ) ,臀位 4 1例 (8.0 1% ) ,胎盘因素 31例 (6 .0 5 % ) ,胎儿窘迫 16例 (3.13% ) ,子宫肌瘤 5例 (0 .98% ) ,妊娠肝脏损害 5例 (0 .98% ) ,其他因素 13例 (2 .5…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96.
排卵数是决定牛生双胎或多胎的关键因素,研究牛GDF9、BMP15、FSHβ和FSHR基因与牛多胎和生殖激素水平相关性。筛选影响牛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为揭示牛多胎分子遗传机理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有血缘关系的产双胎母牛和产单胎母牛为试验牛,以GDF9、BMP15、FSHβ和FSHR基因外显子区为候选基因,采用测序技术,对8头产双胎鲁西黄牛的DNA样本和60头正常产单胎鲁西黄牛的混合池DNA样本的四种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测序,并对产单、双胎牛血清中GH、LH、FSH和P4四种激素水平在孕前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头产双胎牛在FSHR基因的第11外显子共找到FSHR-G1109C、FSHR-G1153A和FSHR-A1327T三处共同突变位点;除孕酮(P4)激素单胎牛较双胎牛略高外,产双胎牛孕前GH、LH和FSH三种激素水平高于产单胎牛,且接近产单胎牛2倍;并没有在BMP15上找到共同的突变位点,可能不是控制牛生双胎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106例试管婴儿双胎妊娠(试管组)与256例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对照组)的产妇年龄、妊娠周期、分娩方式、妊娠期合并症、新生儿体格发育、新生儿出生缺陷及新生儿围生期疾病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试管组产妇平均年龄(32±4岁)高于对照组(28±4岁,P0.05)。试管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新生儿在体格发育、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围生期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围生期结局无明显差异;试管婴儿双胎妊娠的产妇在妊娠期需密切关注血压及血糖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98.
周培  袁静  丛林  魏兆莲 《安徽医学》2020,41(12):1387-138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胎儿心肌壁注射氯化钾(KCl)在中孕期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KCl减胎术中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中孕期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伴有双胎之一异常行KCl减胎术的27例孕妇临床资料。根据术中KCl注射部位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腔内注射组(超声引导下胎儿心腔内注射KCl)13例及心肌壁注射组(超声引导下胎儿心肌壁注射KCl)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KCl用量和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心腔内注射组手术时间为(33.69±2.46)min,长于心肌壁注射组的(19.86±1.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腔内注射组KCl用量为(6.00±0.71)mL,多于心肌壁注射组的(2.79±0.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28天后电话随访,两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孕期KCl减胎术中,心肌壁注射KCl较传统的心腔内注射KCl手术耗时更少,KCl用量更少,且不影响保留胎儿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 探讨非辅助生殖妊娠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发生先天性心脏病(CHD)的风险。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01~2019-12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其中单胎6 107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双胎834例,MCDA双胎590例,MCDA双胎合并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84例。比较分析四组的CHD发生率和相对危险度,以及四组CHD患者的发病类型。结果 单胎组、DCDA双胎组、MCDA双胎组及MCDA双胎合并TTTS组的CHD发生率分别为3.01%、2.88%、5.08%和21.43%,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76,P=0.000)。以单胎组为参照,MCDA双胎组和MCDA双胎合并TTTS组发生CHD风险是单胎组的1.69倍和7.11倍;以DCDA双胎组为参照,MCDA双胎组和MCDA双胎合并TTTS组发生CHD风险是DCDA双胎组的1.77倍和7.45倍。单胎组CHD类型以室间隔缺损(39.67%)和其他类型CHD(35.33%)为主;DCDA双胎组以室间隔缺损为主(66.67%);MCDA双胎组和MCDA双胎合并TTTS组以其他类型CHD为主(46.67%,44.44%)。结论 MCDA双胎,尤其是MCDA双胎合并TTTS发生CHD的风险较高,临床医师在对这类患儿诊疗时应注意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双胎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方法:2010年1月—2019年8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羊膜腔穿刺的309例双胎妊娠孕妇,抽取双胎羊水进行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分析双胎羊水染色体核型结果。结果:618例双胎羊水标本成功培养611例,培养成功率为98.87%。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9例,检出率为6.38%,其中数目异常占17.95%(7/39)、结构异常43.59%(17/39)、嵌合体30.77%(12/39)和标记染色体7.69%(3/39)。染色体多态性18例,检出率为2.95%,涉及1、15、16、22、Y号染色体。结论:双胎孕妇通过羊水细胞培养进行染色体检查是双胎产前诊断的可靠方法,能有效减少双胎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