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73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51.
目的 研究和比较4种常见牙周致病菌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黏附和侵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能力,为深入探讨牙周致病菌感染HUVEC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初步基础.方法 建立牙周致病菌感染HUVEC的体外模型,采用扫描电镜、抗生素保护-菌落计数法观察以上牙周致病菌黏附和侵入HUVEC的能力.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均可黏附于HUVEC;抗生素保护法结果发现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均可侵入HUVEC,细菌侵入量分别为(0.8±0.1)×10~8、(4.1±0.5)×10~6、(1.6±0.3)×10~6、(5.0±0.4)×10~6CFU/L,侵入率分别为(0.400±0.050)%、(0.021±0.003)%、(0.008±0.002)%和(0.025±0.002)%,Pg33277侵入能力远较其他3种牙周致病菌强(P<0.001),其余3种牙周致病菌间的侵入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常见牙周致病菌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均可黏附和侵入HUVEC,Pg33277侵入能力最强,这可能为其进一步发挥相关的生物学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2.
滋养层细胞对子宫壁组织的侵入是受到严格调控的过程,虽然迄今对该现象已经研究几十年,但对其调控机制仍然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推动这方面研究的开展。对近年来常用于研究滋养层细胞侵入调节的细胞株及体外研究模型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3.
正常情况下,胎盘绒毛只侵入子宫蜕膜而不接触子宫肌层,植入性胎盘是指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我院1998年~2002年间超声诊断植入性胎盘5例,5例均为自然分娩,胎儿娩出后胎盘不能自然娩出而行超声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部分性植入性胎盘。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照射活体实验用小型猪皮下脂肪后的组织学即刻表现。方法:采用频率1.9MHz,焦域不大于12mm,平均声功率(550±20%)W的聚焦超声照射猪背部皮下脂肪,即刻切取包括皮肤全层与肌肉浅层的标本块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镜下可见脂肪层内存在大量点状脂肪细胞破坏损伤灶。损伤灶有10个细胞大小,灶内脂肪细胞破裂、消失,多个损伤灶可融合成较大损伤区。照射区与损伤灶内均未见出血与游离红细胞,未见皮肤和肌层损伤。结论:脉冲输出的聚焦超声可选择性破坏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55.
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侵入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对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侵入期的8种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P.berghei)侵入期即动合子、裂殖子和子孢子棒状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对各侵入期抗原进行亚细胞结构定位,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两种鼠疟原虫的不同侵入期进行抗原组分分析。 结果 经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发现,顶端复合体抗原成分复杂,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棒状体有共同的抗原表位,约氏疟原虫的动合子与其自身的裂殖子有类似成分,也有各自独特的抗原。两种鼠疟原虫动合子抗原有类似成分。约氏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与裂殖子、动合子不同的抗原成分。 结论 疟原虫侵入期棒状体和表面抗原在同一虫种的不同侵入期和不同虫种中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也有各自的独特组分。  相似文献   
56.
结直肠癌(CRC)病死率届消化系癌症前四位,并有年轻化倾向,其早晚期预后差异极大(5年存活率各为90%及5%),突显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内镜筛查虽好,每因病人抵触使总受检率偏低乃至延误。近年来无创性生物标志物检测进展很快,灵敏度、特异性不断提高,已列为早期诊断CRC的主要选项,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7.
吴晓飞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38-1539
脓毒症和脓毒血症并非同一概念。脓毒血症(pyemia)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相似文献   
58.
颅内真菌感染是指各种致病真菌通过血行或邻近器官直接侵入颅内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其发病率在颅内感染中占的比例较低,约占10%。但随着近年来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颅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对于大部分患者,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难以早期、及时地做出准确的诊断,从而延误治疗,导致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对颅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9.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真菌同时又能与人类共栖生存,有关其毒力因子的研究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包括黏附因子、利于侵入的酶、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的转换及表型转换等。主要综述了对白念珠菌有关黏附和侵入方面的毒力因子方面的研究进行。  相似文献   
60.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情况下,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之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当细菌侵入人的机体时,淋巴细胞会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以杀伤细菌。“斗争”的结果是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还有病毒、某些化学药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癌细胞在经淋巴转移时也会引起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