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25篇
  免费   3024篇
  国内免费   2525篇
耳鼻咽喉   92篇
儿科学   310篇
妇产科学   407篇
基础医学   2198篇
口腔科学   1448篇
临床医学   6722篇
内科学   2872篇
皮肤病学   703篇
神经病学   426篇
特种医学   16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7篇
外科学   5136篇
综合类   15446篇
预防医学   5447篇
眼科学   425篇
药学   10502篇
  108篇
中国医学   8885篇
肿瘤学   937篇
  2024年   341篇
  2023年   1221篇
  2022年   979篇
  2021年   1158篇
  2020年   1187篇
  2019年   1208篇
  2018年   639篇
  2017年   1153篇
  2016年   1258篇
  2015年   1448篇
  2014年   2548篇
  2013年   2491篇
  2012年   3274篇
  2011年   3493篇
  2010年   2966篇
  2009年   2928篇
  2008年   3981篇
  2007年   3547篇
  2006年   3248篇
  2005年   3882篇
  2004年   3050篇
  2003年   3034篇
  2002年   2555篇
  2001年   2101篇
  2000年   1613篇
  1999年   1238篇
  1998年   1033篇
  1997年   906篇
  1996年   873篇
  1995年   912篇
  1994年   774篇
  1993年   493篇
  1992年   536篇
  1991年   481篇
  1990年   441篇
  1989年   429篇
  1988年   124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大鼠膈腹膜间皮通透性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腔内注射兔血液和中墨汁后,用电镜观察了大鼠膈腹膜间皮对示踪剂血细胞和碳颗粒的通透笥。在膈膜隐窝区,示踪剂经三种途径通过膈腹膜间皮。(1)间皮孔的吸收作用。示踪剂由腹膜腔经间皮孔直接进入膈毛细淋巴管,或被成纤维细胞的突起包绕。(2)间皮细胞的吞噬作用。(3)示踪剂通过间皮细胞间裂隙或细胞间连接。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体外除颤电极配置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电除颤器的电极配置(位置、大小、形状)直接影响着除颤效果的好坏,合理的配置模式能降低高压电刺激对皮肤和心肌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除颤急救的成功率。运用数值仿真方法,初步研究了多种电极配置模式下(24种电极对位置、4种电极面积及3种电极形状)体外电刺激在心脏区域的电场分布情况,获得了电场分布均匀度(UNIF)、除颤电压阈值(DFT)、能量效率(EFF)等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比较显示,右上前胸-左下侧胸电极对位置、大小133cm2、形状为椭圆的电极配置方式的除颤效果最佳,优于先前报道的左前胸-右后背式圆形电极对配置模式,更适合体外电除颤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基于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消皮素E(GSDME)通路探讨丹酚酸F改善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的机制。方法 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2.5、5、10、20 μmol·L-1)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及给予丹酚酸F不同干预时间条件下HK-2细胞的相对活力;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流式细胞术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和Hoechst 33342/PI染色检测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PI阳性率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评价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Bax、Bcl-2、细胞色素C(Cyt C)、胱天蛋白酶-9(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及激活情况的影响。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法(DCFH-DA)及线粒体膜电位(JC-1)考察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活性氧(ROS)产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乳酸脱氢酶、炎症因子IL-1β、PI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Bax、Cyt C、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HK-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ROS产生过量蓄积。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F组有效改善高糖诱导所致HK-2细胞的损伤(P<0.05),明显降低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及IL-1β含量(P<0.05,P<0.01),显著减少PI阳性细胞的比例(P<0.01);丹酚酸F组降低Bax、Cyt C、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P<0.05,P<0.01),HK-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升高,ROS的过量蓄积减少。结论 丹酚酸F通过减少ROS的产生,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失衡,抑制Bax/Caspase-3/GSDME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发挥改善高糖诱导所致HK-2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褪黑素鼻粘膜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褪黑素鼻粘膜吸收规律。方法 :观察褪黑素在大鼠鼻腔洗出液中的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 ,以大鼠在体鼻循环为实验模型 ,研究褪黑素鼻粘膜吸收规律。 结果 :褪黑素在鼻粘膜洗出液中稳定性良好 ,在鼻粘膜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褪黑素鼻粘膜吸收常数不随药物浓度发生变化。结论 :褪黑素在鼻粘膜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其在鼻粘膜平均吸收速率常数为 1.0 5 4× 10 -2 min-1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导致机体感染的可能性及测定尿液内毒素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16 4例上尿路结石病人分成 5组。A组 :4 8例肾结石病人 ,结石 1- 4枚 (直径均≤ 2cm)。B组 :2 4例肾结石病人 ,结石 1- 3枚 (直径均 >2cm)。C组 :2 2例肾结石病人 ,结石 1- 3枚 ,伴 1- 2枚输尿管结石。D组 :51例输尿管结石病人 ,结石 1- 3枚 (直径为 0 5- 1 2cm)。E组 :19例复杂性肾结石病人。除A组外均有不同程度尿流梗阻。ESWL治疗前均无尿路感染。所有患者ESWL治疗前后取血、尿作细菌培养及以鲎试验测内毒素浓度。结果 所有病人ESWL治疗前、后血液内毒素浓度均无显著性变化 ,血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B、C和E组ESWL治疗后尿液内毒素均较治疗前显著性升高。A和D组ESWL治疗前后尿液内毒素浓度均无显著性改变。ESWL治疗后B、C和E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较A和D组显著升高 ,或非常显著升高。结论 直径≤ 2cm、对引流系统无明显影响的肾结石或直径 0 5- 1 2cm的输尿管结石 ,ESWL治疗导致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但复杂性、直径 >2cm的肾结石、或肾结石伴输尿管结石 ,即使ESWL治疗前无菌尿症 ,ESWL导致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大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另外 ,尿液内毒素测定是诊断ESWL病人泌尿系是否感染的一个  相似文献   
996.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 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uto-PBSCT) on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and soli d tumors. Methods Fifty-on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auto-PBSCT study, in which several p otentially important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including the optimal time for stem cell co llection, the dose of stem cell reinfusion, the time of hematopoietic reconsti tution, the 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complication s related to transplantation, and maintenance chemotherapy after auto-PBSCT. Results After APBSCT, 3-year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NHL were 83.3%; those of AM L were 74.7%; those of MM were 37.9% and 19%; those of ALL were 40% and 0% res pectively.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was greatly promoted by granulocyte col 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The mean time for patients’ neutrophil to reco ver up to &gt;0.5×10(9) /L after APBSCT was 11.14 days in the group of the patien ts receiving G-CSF in contrast to 17.6 days in the group receiving no G-CS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transplantation were fever, liver dysfunction and hypokalaemia, which were curable. No death was due to transplantation related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uto-PBSCT i s a very important therapeutic option tha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 is in th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and solid tumors, especially in the patien ts with AML and NHL.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probucol)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核因子kB(NF-kB)活性的调控作用,以探讨probucol在动脉粥样硬化(AS)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RS)防治中的某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泳迁移位移测定法观察probucol对VSMCsNF-kB活性的影响。结果:H2O2或胎牛血清(NCS)处理VSMCs72h后,NF-kB活性均明显增强;而加入100umol/Lprobucol后,NF-kB活性受到部分抑制,抑制率分别为37.1%和14.8%。结论:Probucol抑制NCS、H2O2诱导的VSMCsNF-kB的活性,可能是其临床有效防治RS及A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前、后局部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变化。方法:C地38例病理诊断原发性肝癌,并接受超声导引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的患者。分别治疗前及治疗后17d,超声导引下经皮用18G组织切割针于病灶及其周边肝组织取活检标本,取出的组织标本石蜡包埋,采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 、CD56^ 、CD68^ 细胞及T淋巴细胞表面Fas配体;并在光镜下观察,用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治疗前后、后阳性细胞直径、阳性细胞占单位面积百分比、T淋巴细胞Fas-L阳性表达率及治疗前后巨噬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变化。结果:治疗前肿瘤内仅有少量免疫细胞浸润,多数浸润的CD3^ 和CD56^ 细胞最大径小于10μm,CD68^ 细胞最大径小于18μm。治疗后病灶内浸润的CD3^ 、CD56^ 和CD68^ 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治疗前相比CD3^ 细胞和CD56^ 细胞t和P值分别为3.48,-4.76和0.025,0.000,巨噬细胞t和P值分别为-2.46和0.028)。最大径大于10μm的CD3^ 和CD56^ 细胞分别由治疗前的10.4%和20.1%增至24.9%和30.2%,最大径大于18μm的CD68^ 细胞由10.2%增至33.4%。T淋巴细胞Fas-L阳性率由治疗前的7.2%增高至20.1%(P<0.01,巨噬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和T淋巴细胞内细胞器明显增多。结论:原发性肝癌经皮微波凝固治疗提高局部浸润免疫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9.
皮肤撕脱伤临床治疗的探讨(附3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34例不同皮肤撕脱伤临床资料分析,对其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皮肤撕脱伤的治疗关键是创面的处理,治疗方法的选择。结论:在判断撕脱皮瓣血运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撕脱皮瓣,保持完整而健康的外覆盖组织,对后遗畸形的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拔除动脉鞘管发生血管迷走反应的原因,总结对其处理和预防的经验。临床资料;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共210例,其中拔除动脉鞘管出现血管迷走反应4例均为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后。结论:血容量不足和疼痛刺激是发生血管迷走反应最重要的两个诱因。补充血容量、减轻疼痛刺激可预防其发生,阿托品静脉推注是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