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87篇
  免费   3939篇
  国内免费   1524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301篇
妇产科学   331篇
基础医学   2446篇
口腔科学   147篇
临床医学   12460篇
内科学   3033篇
皮肤病学   609篇
神经病学   186篇
特种医学   39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9篇
外科学   7838篇
综合类   22070篇
预防医学   4798篇
眼科学   858篇
药学   8302篇
  108篇
中国医学   7171篇
肿瘤学   8839篇
  2024年   360篇
  2023年   1354篇
  2022年   1202篇
  2021年   1681篇
  2020年   1815篇
  2019年   1764篇
  2018年   922篇
  2017年   1626篇
  2016年   2011篇
  2015年   2164篇
  2014年   3940篇
  2013年   4140篇
  2012年   5079篇
  2011年   5621篇
  2010年   5381篇
  2009年   5318篇
  2008年   5412篇
  2007年   4948篇
  2006年   4313篇
  2005年   4155篇
  2004年   3435篇
  2003年   2885篇
  2002年   2545篇
  2001年   2182篇
  2000年   1724篇
  1999年   1277篇
  1998年   1154篇
  1997年   1135篇
  1996年   981篇
  1995年   829篇
  1994年   639篇
  1993年   402篇
  1992年   309篇
  1991年   294篇
  1990年   214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在乳腺微小癌诊断中联合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疑似乳腺微小癌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BI-RADS分类,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数据显示,在96例疑似乳腺微小癌患者中,共8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微小癌,同时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单项检测,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单项与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微小癌诊断中联合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及BI-RADS分类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对早期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1.乳腺增生--舌前部两侧凸起,为增生标志。2.头晕--舌胖,苔黄腻,为痰浊蒙蔽清窍。3.慢性咽炎--舌前中部凹陷,为慢性咽炎标志。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铁蛋白(SF)、维生素B12表达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MDS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LDH、β2-MG、SF、维生素B12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MDS的诊断价值.将研究组患儿按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为低危组(15例)、中危Ⅰ组(22例)、中危Ⅱ组(20例)、高危组(15例),比较分析不同亚组患儿的血清LDH、β2-MG、SF、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血清LDH、β2-MG、S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32、5.462、7.923,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3,P>0.05).血清LDH、β2-MG、SF和维生素B12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946,诊断效果最好.低危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的血清LDH、β2-MG、SF水平均明显低于高危组(F值分别为17.080、10.032、5.613,P<0.05),低危组、中危Ⅰ组均明显低于中危Ⅱ组,低危组明显低于中危Ⅰ组(t=2.065~8.037,P<0.05);低危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和高危组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9,P>0.05).结论 MDS患儿血清LDH、β2-MG、SF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明显高于病情较轻的患儿,LDH、β2-MG、SF和维生素B12在MD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994.
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现将我们所遇三例介绍如下。 1病例报告 例1、患者女,见岁。以“右乳肿块四个月”为主诉人院。查体:肿块位于右侧乳晕下,大小约 2cm × 2cm×2cm。质地较硬,不活动。表面可触及多个结节,局部皮肤无改变,同侧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约 3cm ×2 cm × 1cm,质中等。临床诊断为右乳癌,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乳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乳晕下,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质硬,不活动。术中取部分组织送验,快速冰冻切片诊断报告为慢性乳腺炎.未见癌。 例2、…  相似文献   
995.
激素治疗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致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淑霞 《海南医学》2001,12(10):20-21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EPGN)通常为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成人患者中约 2 0 %的病人尿蛋白在3 .5g d以上 ,导致肾病综合征 (NS) [1 ] 。对于急性肾炎 ,一般不主张用糖皮质激素 (GC)。EPGN表现为NS者是否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目前意见不一 ,我们对10例成人NS病理改变为EPGN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NS ,并排除了所有可引起NS的继发病因。肾活检经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 ,病理…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乳增宁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 ,并与天冬素比较。方法  80例乳腺增生症病人分为 :观察组 4 0例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 4 4 .6岁 ,均用乳增宁 2g ,tid。对照组 4 0例 ,女性 ,平均年龄 4 3.7岁 ,均用天冬素片 ,0 .2 5gtid ,二组均口服 4周。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 75% ,对照组为 53%。结论 乳增宁治疗乳腺增生症 ,疗效优于天冬素片。  相似文献   
997.
我院 1997- 0 3以来 ,采用单纯注射法或手术切除加注射法治疗增生性疤痕和疤痕疙瘩 12 9例 (2 6 7块疤痕 )。临床观察治疗后疤痕变薄、变平、质地变软、色泽变淡 ,病人自觉痛痒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 ,随访 1 5~ 2年 ,除 2例疤痕疙瘩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外 ,均得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 12 9例 ,男性 87例 ,女性 42例。年龄最大 6 2岁 ,最小 5岁。疤痕形成时间最短 3个月 ,最长数年。疤痕分布于全身各处 ,其中以面、颈部、胸骨前多见 ,面积最大 9 0cm× 6 0cm ,最小 0 5cm× 0 5cm ,厚度 0 2~ 2 0…  相似文献   
998.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彤  葛菁芳  方佩君 《黑龙江医学》2001,25(10):740-741
目的 评价钼靶X线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 5 7例乳腺肿块X线表现和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灶总数为 60个 ,钼靶表现为良性肿块者 2 4例 ,2 1例与病理诊断相符 ,3例病理诊断为乳腺癌 ;表现为恶性肿块者 33例 ,31例与病理诊断相符 ,2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 (腺瘤和脓肿 ) ;未定性者 3例 ,其后病理诊断均为恶性。结论 乳腺钼靶X线对于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较高 ,是目前乳腺肿块诊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揭示老龄人群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现状及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一汽集团50岁以上男性为研究对象,另设2组年龄对照,均行直肠指诊、经腹前列腺超声检查、放免技术测定血清睾酮与皮质醇含量.结果(1)50岁以上人群中BPH发现率,直肠指诊诊断率为60.05%,经腹超声诊断率为69.57%,并且随增龄明显增高;(2)血清睾酮含量随增龄下降,二者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45,P<0.0001);(3)前列腺体积与血清睾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24,P<0.001).结论在50岁以上人群中BPH的发现率超过60%,并发现BPH的发病可能与血清睾酮含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nterior prolie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aPVR)低眼压状态下房水生成率变化,从房水动力学的角度揭示aPVR引起慢性低眼压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培养的同种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制作aPVR引起慢性低眼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观测眼压、术后14d,28d,56d分别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房水荧光素清除率,进一步计算房水生成率。结果:术后2周、4周、8周实验组平均眼压、房水生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aPVR病理状态下,低眼压的形成与房水生成率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