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15篇
  免费   1604篇
  国内免费   762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46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71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038篇
内科学   3329篇
皮肤病学   206篇
神经病学   285篇
特种医学   17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4677篇
综合类   12918篇
预防医学   2634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5544篇
  82篇
中国医学   3924篇
肿瘤学   160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1024篇
  2022年   917篇
  2021年   1190篇
  2020年   1213篇
  2019年   1146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1052篇
  2016年   1013篇
  2015年   1178篇
  2014年   2388篇
  2013年   2217篇
  2012年   2890篇
  2011年   2999篇
  2010年   2673篇
  2009年   2555篇
  2008年   2659篇
  2007年   2498篇
  2006年   2114篇
  2005年   2085篇
  2004年   1607篇
  2003年   1446篇
  2002年   1189篇
  2001年   1060篇
  2000年   851篇
  1999年   673篇
  1998年   624篇
  1997年   599篇
  1996年   493篇
  1995年   376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夏艳洁 《北方药学》2014,(4):130-130
目的:对下肢骨折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方式与原则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并诊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手术麻醉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8例下肢骨折患者在实行手术治疗时,麻醉处理结果良好,身体得以康复并出院。结论:针对下肢骨折需要实行急诊手术的患者,其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就在于:扩容抵抗休克,选取适当的麻醉方式,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对手术后的镇痛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探究治疗骨科创伤还有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的相关措施以及其防治对策。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至2012年接受骨折手术后下肢出现肿胀的患者共4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联合循环驱动仪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具有显著优越性,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概率比观察组患者要高很多,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出现肿胀的患者应用中药联合循环驱动仪进行治疗能够收到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治疗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53.
目的探讨血塞通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方面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DVT综合预防方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辅助治疗。比较2组D-二聚体(D-dimer)水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天D-dimer与FIB水平,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均无显著差异。两组-dimer与FIB水平,术后第7天与第14天较第一天均显著降低,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术后第7天与第14天,观察组D-dimer与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中DVT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7天、14天,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有效且安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4.
文章主要是为了对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是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58例髋部骨折患者,其中有13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对其采取预防和护理手段.最终发现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本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没有肺栓塞发生,且愈后都比较好.得出的结论是髋部骨折患者的一项重要护理内容就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一经发现,就要为了肺栓塞的预防而积极采取措施,以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究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闭式灌洗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在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下肢长骨骨折,经过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共35例,将其中进行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闭式灌洗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将进行单边外固定架结合单纯清创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13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闭式灌洗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骨折愈合率观察组为90.9%、对照组为69.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感染治愈率观察组为95.5%、对照组为76.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闭式灌洗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控制髓腔感染,还能促进骨折愈合,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56.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132例,根据患者实施治疗措施和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了微创治疗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每组各66例。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措施后的整体治疗效果。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的75.7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2.6082,P=0.0004)。结论:在临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整体效果更佳,是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57.
下肢溃疡因其难愈、易复发,成为临床上难治性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其治疗不断探索,顾氏外科作为传统的外科流派之一,历经诸如顾筱岩、顾伯华、唐汉钧、阙华发、王小平等医家的钻研探索,创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顾筱岩认为,湿热瘀滞凝聚是臁疮形成的根本,顾氏外科第三代传人顾伯华认为气血耗伤,络脉失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稽留,肌肤失养所致,复因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而成,或因小腿皮肤染毒而诱发。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唐汉钧认为“虚、邪、瘀、腐”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下肢溃疡易诊难治,难以愈合,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王小平认为“瘀”是形成臁疮的根本,“虚”为其难愈合及复发的关键,臁疮病以“虚”为主,不同时期又兼有湿热毒蕴或气血阴阳亏虚; 治疗上主张“通脉道、祛瘀阻、利湿热、补气血”,中药内服结合中药外用,共奏疗效。现从王小平治疗下肢溃疡入手,分析顾氏外科流派的理论渊源与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958.
给予 2019 年 9 月重庆市涪陵区中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 1 例左下肢静脉曲张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 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湿润烧伤膏包扎治疗,治疗第 15 天,创面明显缩小,于清创术后行自体微粒皮种植 治疗,术后继续采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 治疗第 61 天,创面基本愈合,患者出院。  相似文献   
959.
目的探讨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在下肢重度烧伤患者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下肢重度烧伤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观察组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入院时和住院治疗6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Berg平衡量表(BBS)和6分钟步行测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SAS、SDS、NRS评分均明显降低(t>3.636,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319,P<0.05);观察组BBS评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t>2.541,P<0.05)。结论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下肢重度烧伤患者功能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0.
目的观察温阳散瘀方辅助贝前列素钠片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于该院接受诊治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中选取86例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研究组43例患者接受温阳散瘀方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治疗6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踝肱指数(ABI)、6min步行试验(6-MWT)、无痛行走距离、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BI、6-MWT、无痛行走距离和hs-CRP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散瘀方辅助贝前列素钠片应用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治疗,在平衡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方面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ABI、6-MWT、无痛行走距离和hs-CRP等指标,增进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