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7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61篇
临床医学   158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318篇
预防医学   114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32篇
  3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氟康唑在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真菌感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10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及监护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患儿出生后7 d给予口服氟康唑预防性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肝功能情况、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比36.5%,χ2=8.004,P<0.05);2组治疗后2、4、6周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康唑在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真菌感染的预防中效果显著,脑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肝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该院的合并真菌感染的肿瘤患者25例纳入真菌组,细菌感染患者25例纳入细菌组,另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操作规程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PCT、(1,3)-β-D-葡聚糖检测;真菌组同时进行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各组PCT、(1,3)-β-D-葡聚糖水平,以及3种方法在真菌组中的阳性率。结果真菌组、细菌组、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98±0.15)、(1.17±0.19)、(0.15±0.06)ng/mL,真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0,P<0.05)。真菌组、细菌组、对照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分别为(35.35±10.26)、(11.86±3.44)、(3.52±2.66)pg/mL,真菌组明显高于细菌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5、15.01,P<0.05)。在真菌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阳性率高于G试验和P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22.22,P<0.05)。结论(1,3)-β-D-葡聚糖可用于辅助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中较(1,3)-β-D-葡聚糖和PCT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血清中抗O、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27例风湿和(或)类风湿患者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中的(1,3)-β-D-葡聚糖,把各项检测指标阳性患者按阳性指标组合分为抗O阳性组、RF阳性组、抗O+RF阳性组、RF+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抗-CCP抗体阳性组、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RF+抗-CCP抗体阳性组,分别与(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127例确诊为风湿和(或)类风湿的患者中有4例抗O、RF、抗-CCP抗体、(1,3)-β-D-葡聚糖试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3例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组与对应的(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总阳生率为69.92%。结论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有影响,会使(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多糖(polysaccharides,P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大分子物质,随着糖生物学与多糖药理学研究的进展。方法 笔者拟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我们的研究,总结多糖代谢动力学的特征及研究现状,揭示制约多糖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瓶颈,探讨多糖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与策略。结果与结论 多糖类新药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多糖有望在肿瘤防治、抗衰老、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阐明多糖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征,将为多糖类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指导,也将使多糖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6.
日本爱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多糖类贝塔葡聚糖有防止癌细胞转移的效果,而平时人们认为有免疫作用的蘑菇类食品就富含这种物质。据报道,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开发出一种从黑酵母菌中大量提取贝塔葡聚糖的新技术。爱媛大学医学系阪中雅广教授等研究人员让患胰腺癌的老鼠服用贝塔葡聚糖液,通过与不服用这种营养液的患胰腺癌的老鼠比较,  相似文献   
57.
α-1,6-葡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聚糖酶是一类能水解葡聚糖的酶。其中α-1,6-葡聚糖酶因能水解并修饰葡聚糖,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葡聚糖酶的分类、生化特征、功能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等情况。  相似文献   
58.
张慧  WU Hong  范黎  LI Fei 《医药导报》2008,27(8):967-970
目的制备具有酸敏特性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修饰葡聚糖,dex GMA)/(丙烯酸,AAc)纳米凝胶,研究其降解和释药性质。方法乳液聚合法制备poly(dex GMA/AAc)纳米凝胶,测定不同pH值下的粒度分布,以红霉素(EM)为药物模型,动态透析法测定纳米凝胶在不同pH值下的释药性质。结果poly(dex GMA/AAc)纳米凝胶的平均粒径约为100 nm,包裹率、载药率分别为90.7%和1.06%。在无酶人工胃液 (SGF) 2 h纳米凝胶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0%,之后在无酶人工肠液(SIF)里4 h 内增加到37.0%。结论poly(dex GMA/AAc)纳米凝胶具有酸敏特性,在SGF里释放少量药物,在SIF里凝胶溶胀、降解,药物释放量明显增大。poly(dex GMA/AAc)纳米凝胶是潜在的结肠靶向载体。  相似文献   
59.
β-葡聚糖对含糖大输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良君  张强  张涛  贺利成 《中国药业》2008,17(19):24-25
目的考察β-葡聚糖对含糖大输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影响。方法以普通鲎试剂、特异性鲎试剂分别与不同浓度和同浓度不同位置的含糖大输液进行凝胶试验。结果含糖大输液与普通鲎试剂的凝胶试验阳性反应率较高,而且糖浓度越高、装量越大,阳性反应率越高,且受取样位置的影响。结论为排除β-葡聚糖对含糖大输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干扰,建议使用特异性鲎试剂,同时应对药典中有关葡萄糖原料的质量标准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规定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60.
注射用灰树花倍他葡聚糖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注射用灰树花倍他葡聚糖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Shodex OH pak SB-804HQ色谱柱,以0.2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柱温35℃,以示差折光检测器(RID)进行检测,建立反映药材、中间体和注射剂多糖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1);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水(含0.05%磷酸)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在波长254 nm处进行检测,建立反映药材其它成分指纹特性的指纹图谱(2)。结果10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药材、中间体和注射剂的相似度均在95%以上,多糖活性成分在药材、中间体和注射剂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方法学考察结果也符合要求。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既体现了多糖活性成分的相关性,又体现了药材其它组分的指纹特征,可用于灰树花药材鉴定和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