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53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7篇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热休克蛋白70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构建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腺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SP70对应激状态下细胞的保护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AdEasy系统构建携带外源性HSP70编码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HSP70,脂质体法转染人胚肾293细胞,包装产生重组腺病毒vAdvHSP.收获病毒进行滴度鉴定, RT-PCR方法检测目的 基因在Hela细胞的转录表达.结果 PCR、序列测定以及限制性酶切证实HSP70基因正确插入腺病毒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中包装出重组腺病毒;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GFP的表达,收获病毒的滴度为3.2×1012 U/L.结论 成功构建pAd-HSP70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且重组腺病毒在Hela细胞能有效转录.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能全素口服配合局部冲洗引流等非手术方法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病人20例.结果 20例病人均能很好适应,引流管中无粪便样引流物,均临床治愈.发生漏到治愈时间最短者11 d,最长者35 d.结论 非手术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费用低,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Apo2.7抗体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4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和37例健康人的 外周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后,分别采用Apo2.7抗体原位检测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病人Apo2.7抗体原位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为(12.4±1.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为(12.1± 0.7)%,2种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t=1.43,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po2.7抗体原位检测法可替代流式细胞仪用于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原发性肝癌病人淋巴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癫痫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处理因素下伊文思蓝(EB)海马区染色程度及MMP-9免疫反应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情况下,大鼠海马区EB透过量和MMP-9免疫反应阳性表达较少。致痫后EB在海马区的透过量及MMP-9免疫反应阳性表达增多。地塞米松对海马区EB透过量和MMP-9免疫反应阳性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癫痫大鼠脑内海马区MMP-9的表达与BBB通透性改变时相一致。地塞米松对这一过程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5.
燕爱凤  崔卫华 《光明中医》2016,(18):2734-2736
目的体会综合护理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行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2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术后再次鼻出血的次数、程度及其他并发症出现的情况,同时选取早期实施常规护理的16例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综合护理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达到止血目的。住院期间,综合护理组患者术后再次鼻出血1人次、出血量1.5ml,无头、面部疼痛等并发症出现,睡眠良好;常规护理组患者再次鼻出血1人次、出血量3ml,头、面部胀痛感2人次,睡眠不良3人次。结论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行介入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再次鼻出血,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6.
预结扎病侧肝脏入出肝血管切肝术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预结扎病侧肝脏入出肝血管切肝术与阻断肝门切肝术的优缺点。方法  32例病人包括两组 :甲组 2 0例 ,肝切除时阻断肝门。乙组 12例 ,肝切除时预结扎病侧肝脏入出肝血管。对两组病人的术中失血量 ,术后平均出血量和引流量 ,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甲乙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是 85 0ml和 4 5 0ml (P <0 0 1)。术后平均出血和引流量分别是 30 0ml和 15 0ml(P <0 0 1)。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 6~ 35d和 3~ 7d ,AST恢复正常时间分别是 5~ 30d和 4~ 8d ,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 7~ 6 0d和 5~ 14d ,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30 %和 0 % (P <0 0 1)。结论 预结扎病侧肝脏入出肝血管切肝术优于阻断肝门切肝术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T淋巴细胞CD69抗原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抗体的产生及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刺激20h后30例SLE患者及15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CD69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SLE患者外周血抗dsDNA抗体、疾病活动度用SLEDAI记分。结果经PHA刺激后,SLE患者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CD69抗原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特别是活动期,并且CD69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成正相关;30例患者中有22例抗dsDNA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组T淋巴CD69抗原的表达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T淋巴细胞CD69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CD69抗原的表达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69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为判断狼疮的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特殊的H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HCP患者均以头痛起病,其中1例初诊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治疗未见好转;另1例逐渐出现面神经麻痹和硬膜下积液,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影像学之后,最终确诊为HCP。经激素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HCP患者可发生静脉窦血栓形成和硬膜下积液。HCP少见,临床缺乏特征性,易被漏诊、误诊,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9.
背景:传统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和MUC1mRNA表达,探讨两者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3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1名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TERTmRNA和MUC1mRNA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TERTmRNA、MUC1mRNA和两者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癌组外周血hTERTmRNA和MUC1mRNA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者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hTERTmRNA、MUC1mRNA和两者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778和0.861.诊断界值为Ct〈32。结论:外周血hTERTmRNA和MUC1mRNA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微转移的标记物,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联合检测两项指标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胃黏膜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标本取自74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其中低反流组42例和高反流组32例,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电子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MTL和VIP表达,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低反流组较对照组胃黏膜MTL表达明显降低(558.93±223.63,787.09±252.97vs 941.50±275.87,均P<0.05);VI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1700.06±486.55.1241.19±359.34 vs 959.00±335.78,均P<0.01).高、低反流组胃黏膜化生性萎缩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50.0%,26.2% vs 7.1%,P<0.01或0.05).化生性萎缩组较浅表性胃炎组胆汁反流程度重(59.3% vs 30.5%,P<0.05).随着胆汁反流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下降(64.3%,47.6%vs 25.0%,P<0.01或0.05).结论:胃黏膜MTL及VIP分泌紊乱可能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中起作用.胆汁反流是胃黏膜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一,胆汁反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