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黄鳞多孔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黄鳞多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 6个化合物 ,脑苷脂B(Ⅰ) ,脑苷脂D(Ⅱ) ,麦角甾醇过氧化物 (Ⅲ) ,9(11) 脱氢麦角甾醇过氧化物 (Ⅳ) ,甘露醇 (Ⅴ)和软脂酸 1 甘油脂 (Ⅳ)。结论 :化合物Ⅰ ,Ⅱ及Ⅴ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得。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大黄酸(rhein,Rh)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RH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积聚量的变化;采用形态学观察,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充脂率、充脂程度及形态变化.结果 RH在5~160 μmol·L-1内,对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变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脂肪细胞凋亡.结论 Rh可抑制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潜在的减肥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为了积累蒿属(Artemisia L.)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方面的分类学资料,以探讨和解决其分类学中的一些问题。方法对其11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的比较观察研究,其电镜资料为首次报道。结果种子微形态特征具有一致性,种子形态为长椭圆、倒卵形至矩圆形;颜色为灰褐色至黑色;表面纹饰以脑纹状、纵条纹-网状和搓板状梯形为主。在大小、颜色、表面纹饰的次级结构等方面仍存在种间特异性。结论蒿属11种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存在细微的种间差异,对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4.
膜荚黄芪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吸收特性。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采样分析研究了黄芪不同生长期植株的生长量及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结果:黄芪出苗后100~163 d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88.22%。黄芪各器官氮、磷、钾的含量表现为茎叶>根系,黄芪茎叶和根系中的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为氮>钾>磷。在黄芪整个生育期,黄芪对氮的积累强度最大,钾次之,磷最小。黄芪营养旺盛生长后期,氮、磷、钾的累积强度降低,至收获期,根系氮、钾的累积强度有所升高,磷的累积强度基本稳定。黄芪根系对氮、磷、钾相对吸收强度最大值比茎叶出现的早,茎叶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最大时期在出苗后100~132 d,氮、磷、钾积累强度曲线出现一个高峰。结论:黄芪出苗后100~163 d是黄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快的时期。出苗后100~132 d是黄芪茎叶氮、磷、钾吸收强度最大时期,且氮吸收高峰期早于钾、磷;这时每天形成1 kg的干物质所需要的养分量最多,是黄芪的氮、磷、钾营养临界期;每生产100 kg黄芪需要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2.32 kg 氮;0.323 kg P2O5;1.62 kg K2O。  相似文献   
35.
目的:构建DDR2/Fc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HEK293细胞中进行表达. 方法:采用PCR技术,分别从大鼠脑组织、含人IgG1 Fc全长互补DNA(cDNA)的质粒中扩增出盘状结构域受体2(DDR2)的DS区域、Fc段,以定向克隆的方法将其串联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DDR2/Fc-pcDNA3.1(-);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HEK293细胞; RT-PCR、免疫印迹检测融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DNA测序和限制型酶切鉴定证明两段基因正确克隆至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细胞裂解物中检测到融合蛋白的表达,其分子质量与预期大小一致,该融合蛋白能正确表达于HEK293细胞中. 结论:成功构建了DDR2/Fc融和表达载体,表达了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36.
激动素对小鼠急性四氯化碳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动素对四氯化碳(CCl_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生化法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清蛋白(Alb)含量,观察激动素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激动素(20,40 mg·kg~(-1)·d~(-1))能明显抑制肝细胞肿大、空泡变性和染色质增多边集,减轻肝损伤引起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肿胀,抑制肝组织中SOD和CAT活性的降低和MDA含量的升高,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同时激动素能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提高血清AIb含量。结论:激动素能够抵抗CCl_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的发挥与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维持细胞膜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37.
论秦巴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性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秦巴山区自然地理概况 位于我国中西部的秦巴山区是秦岭山脉和大巴山山脉区域的总称,也是我国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嘉陵江、汉江的源头地区。它北起秦岭伏牛山,南抵大巴山和神农架南坡,东临豫东和江汉平原,西达甘肃陇南山地,包括陕、川、鄂、甘、豫、渝等6省区76个县(市),总  相似文献   
38.
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家族2(SnRK2)在逆境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根据丹参转录组数据从丹参c DNA中克隆得到一个SnRK2家族基因,命名为Sm SnRK2.4,属于Ⅰ类SnRK2。Sm SnRK2.4基因包含8个内含子,9个外显子,其开放阅读框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0.63 k Da,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MAL-c2X上,原核诱导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的目的蛋白。依据丹参基因组序列,Plant CARE分析Sm SnRK2.4起始密码子ATG上游3 0 0 0 bp的启动子系列,结果显示该序列包含I-box,GA-m otif,H SE,LTR,TC-rich repeats等逆境胁迫响应元件,以及GARE-m otif,P-box,ABRE,CGTCA-m otif等激素响应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m SnRK2.4在丹参根中的含量较高,在茎中和叶中含量相当,ABA和PEG胁迫响应分析表明,Sm SnRK2.4对PEG渗透胁迫响应显著,对ABA胁迫响应微弱。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Sm SnRK2.4基因在丹参干旱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目的:通过尿酸钠致小鼠、大鼠足肿胀实验和小鼠温浴热致痛实验,观察粉萆水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西安太明医药研究所完成。足肿胀实验采用40只小鼠和40只大鼠,各随机分成4组,分别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吲哚美辛混悬液0.13g/kg,粉萆水提物10g/kg,20g/kg的生药,小鼠和大鼠右后足垫部注射尿酸钠混悬液致炎,并于0.5,1,2,3,4,6h测致炎肢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处直径;镇痛作用40只小鼠随机分组,分组及给药情况同足肿胀实验,于末次给药后1,2h将小鼠尾巴浸在45℃恒温水浴中,以放入恒温水浴中至甩尾所用时间为痛觉阈指标。结果:①粉萆水提物对尿酸钠所致小鼠、大鼠足肿的抑制作用:粉萆水提物10g/kg,20g/kg的生药浓度,在小鼠致炎后三四个小时,能明显的降低小鼠足肿胀程度,其作用强度同吲哚美辛[3h生理盐水组、吲哚美辛组、粉萆水提物10g/kg和20g/kg组分别为(0.602±0.138),(0.373±0.099),(0.421±0.187),(0.409±0.177)mm;4h分别为(0.530±0.135),(0.325±0.125),(0.349±0.124),(0.317±0.110)mm,P<0.05或0.01];在大鼠致炎后3h,能明显的降低大鼠足肿胀程度[生理盐水组、吲哚美辛组、粉萆水提物10g/kg和20g/kg组分别为(1.148±0.214),(0.660±0.368),(0.760±0.494),(0.745±0.404)mm,P<0.05或P<0.01]。②粉萆水提物对小鼠温浴法致痛的影响:粉萆水提物20g/kg的生药浓度在给药后1h,能显著延长温浴法所致小鼠尾部回缩反应的时间,提高痛阈值,其镇痛作用与吲哚美辛组相当[生理盐水组、吲哚美辛组、粉萆水提物20g/kg组痛阈值分别为(8.19±2.83),(14.68±4.58),(12.90±4.85)s,P<0.05或P<0.01]。结论:粉萆水提物能明显的降低小鼠和大鼠足肿胀程度,提高小鼠痛阈值,对尿酸钠所致的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粉萆薢水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尿酸钠致小鼠、大鼠足肿胀实验和小鼠温浴热致痛实验,观察粉萆薢水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西安太明医药研究所完成.足肿胀实验采用40只小鼠和40只大鼠,各随机分成4组,分别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吲哚美辛混悬液0.13g/kg,粉萆薢水提物10 g/kg,20 g/kg的生药,小鼠和大鼠右后足垫部注射尿酸钠混悬液致炎,并于0.5,1,2,3,4,6 h测致炎肢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处直径;镇痛作用40只小鼠随机分组,分组及给药情况同足肿胀实验,于末次给药后1,2 h将小鼠尾巴浸在45℃恒温水浴中,以放入恒温水浴中至甩尾所用时间为痛觉阈指标.结果:①粉萆薢水提物对尿酸钠所致小鼠、大鼠足肿的抑制作用:粉萆薜水提物10g/kg,20g/kg的生药浓度,在小鼠致炎后三四个小时,能明显的降低小鼠足肿胀程度,其作用强度同吲哚美辛[3 h生理盐水组、吲哚美辛组、粉萆薢水提物10g/kg和20 g/kg组分别为(0.602&;#177;0.138),(0.373&;#177;0.099),(0.421&;#177;0.187),(0.409&;#177;0.177)mm;4 h分别为(0.530&;#177;0.135),(0.325&;#177;0.125),(0.349&;#177;0.124),(0.317&;#177;0.110)mm,P<0.05或0.01];在大鼠致炎后3 h,能明显的降低大鼠足肿胀程度[生理盐水组、吲哚美辛组、粉萆薢水提物10g/kg和20 g/kg组分别为(1.148&;#177;0.214),(0.660&;#177;0.368),(0.760&;#177;0.494),(0.745&;#177;0.404)mm,P<0.05或P<0.01].②粉萆薜水提物对小鼠温浴法致痛的影响:粉萆薢水提物20g/kg的生药浓度在给药后1h,能显著延长温浴法所致小鼠尾部回缩反应的时间,提高痛阈值,其镇痛作用与吲哚美辛组相当[生理盐水组、吲哚美辛组、粉萆薢水提物20g/kg组痛阈值分别为(8.19&;#177;2.83),(14.68&;#177;4.58),(12.90&;#177;4.85)s,P<0.05或P<0.01].结论:粉萆薢水提物能明显的降低小鼠和大鼠足肿胀程度,提高小鼠痛阈值,对尿酸钠所致的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