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目的 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人参皂甙Rg1、肉桂酸和丹参酮ⅡA组合(RCT)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形态与超微结构改变和终末分化的影响,鉴定其对人成骨肉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 方法 以中药有效成分组合(33mg/L人参皂甙Rg1+2mmol/L肉桂酸+0.3mg/L丹参酮ⅡA)处理MG-63细胞7d,对照组与处理组样本各3次重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及光镜与电镜观察系统研究RCT组合对MG-63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环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处理MG-63细胞作为分化诱导效果的阳性对照. 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成骨肉瘤细胞终末分化指标Ⅰ型胶原、骨黏素、骨钙蛋白的表达呈强阳性,并观察到钙化糖原颗粒增多与典型骨结节的形成;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处理后的MG-63细胞产生了细胞形态规则,大小一致,细胞铺展体积增大,核质比例减小,核内核仁数目减少,细胞器丰富发达等趋向正常细胞特征的显著改变. 结论 RCT组合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促进终末分化标志物的表达,从而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显著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ox2、Oct4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索两者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ct4、Sox2在50例结肠癌及其匹配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其在结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Lovo及永生化结肠上皮细胞株HIEC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ct4、Sox2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0/50),74%(37/50),显著高于匹配的癌旁组织,后者表达率分别为48%(24/50),20%(10/50)(P<0.05),并且两者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关系(r=0.465,P<0.05)。Oct4表达与病理级别呈负相关,而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Sox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级别无明显相关性。Western blot显示结肠癌细胞株与永生化结肠上皮细胞HIEC均表达Oct4,Sox2;Oct4、Sox2在结肠癌高转移细胞系SW620较亲本细胞SW480表达增高。结论:转录因子Oct4、Sox2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两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提示Oct4和Sox2在结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以缩短诊断时间和减少误诊。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例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基因克隆重排结果等。结果: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嗜血综合征,包括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三系减少,可伴有腹水及胸腔积液,血清EB病毒载量增高、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肝肾功能、凝血、血脂等均异常;骨髓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约占18%,并可见嗜血现象。淋巴结活检示其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减少,T区明显扩大,可见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窦扩张,组织细胞增生,可见嗜血现象,间质血管增生。免疫组化证实EB病毒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EBER原位杂交部分淋巴细胞胞核阳性;淋巴结组织标本基因重排示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患者在发病第27天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变,部分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死于严重并发症。该病病情多较复杂,且与其它疾病存在重叠或交叉,早期确诊困难,目前证实其中T淋巴细胞增生为克隆性增生,为T细胞淋巴瘤。应提高对其病理认识,并紧密结合临床、检验、免疫表型、基因重排等因素,减少治疗延误。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总结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克罗恩病(CD)患者10年的用药趋势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10年间,西京医院IBD中心确诊CD患者的临床一般信息资料、患者用药情况,其中将CD患者根据用药时间段分为2010—2014年组与2015—2019年组,分别分析两组CD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用药趋势,再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40岁和>40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2015—2019年组与2010—2014年组分别纳入164和140例CD患者,2010—2014年组和2015—2019年组患者年龄和女性比例比较[(37.2±14.5)岁比(34.7±13.7)岁,30.0%(42/140)比40.9%(67/1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9年组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使用率均高于2010—2014年组[50.6%(83/164)比32.1%(45/140)、52.4%(86/164)比23.6%(33/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6、χ2=26.421,P<0.001)。2010—2014年组和2015—2019...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不敏感、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小鼠肾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修饰的TβRII粒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肾癌Renca细胞裂解物负载的DC,获得表达显性负相TpRII(TpRIIDN)的DC,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变化,观察TGF-β体外增殖抑制效果,Western blot检测SMAD-2的磷酸化水平。Renea细胞皮下荷瘤BALB/C鼠40只,随机分TβRIIN—DC组、DC-抗原组、DC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不同的皮下接种,观察肿瘤体积改变和小鼠生存期。结果经方差分析,TβRIIDN—DC组与DC-抗原组,DC、组的DC细胞CD86、CD80,CD40、CD11c及MHC-Ⅱ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对TβRIIDN—DC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在TβRIIDN—DC组未检测到磷酸化SMAD-2。TβRIIDN—DC组、DC抗原组、DC组和对照组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36.27±13.09)、(115.51±20.75)、(218.10±18.93)和(239.21±21.82)mm^3,4组荷瘤小鼠生存期分别为(75.6±10.2)、(44.3±8.5)、(19.0±5.4)和(21.2±6.7)d,其中TβRIIDN—DC组2只小鼠肿瘤完全消失,TβRIIDN-DC组肿瘤体积及荷瘤小鼠生存期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F-β不敏感的DC疫苗对肾癌荷瘤BALB/C小鼠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6.
Lei T  Han S  Guo XY  Ding R  Li Y  Xie HH  Bai FH  Wu KC  Di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2):1570-1575
目的验证分化抑制因子1(Id-1)在环氧合酶2(COX-2)介导的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高表达COX-2和表达COX-2特异性siRNA的胃癌SGC7901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PCR方法检测两种亚细胞系中Id1的表达,ELISA方法分析两种细胞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通过四唑盐比色(MTT)实验分析两种细胞亚系的上清对体外脐静脉内皮细胞(HU-LT)增殖的影响,并在SGC7901/COX-2中抑制Id1后观察培养上清中VEGF的变化以及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LT)增殖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观察转染细胞的成瘤性及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成功建立高表达COX-2以及表达特异性COX-2小干扰RNA(siRNA)的稳定克隆,并鉴定了不同克隆的转染效率。高表达COX-2的胃癌SGC7901细胞中Id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高,而转染COX-2-siRNA的SGC7901细胞中Id1的表达则均低于对照组。COX-2高表达的SGC7901/COX-2细胞上清中VEGF的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2060±42 vs 1248±28,P=0.000),而SGC7901/COX-2-siRNA细胞上清中VEGF的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1024±20,2033±27vsP=0.000)。在SGC7901/COX-2细胞条件培养基中,HU-LT细胞生长较对照组快;在SGC7901/COX-2-SiRNA细胞条件培养基中,HU-LT细胞生长较对照组缓。在SGC7901/COX-2中抑制Id1后,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增加以及对HU-LT促进增殖的作用均被逆转。裸鼠成瘤试验显示抑制Id1后SGC/901/COX-2细胞成瘤性降低[(353±12)mg vs(1020±91)mg,P=0.038],MVD降低(8.8±1.6vs20±1.7,P=0.001)。结论COX-2可以上调SGC7901细胞中Id1的表达,并通过此途径影响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因此在胃癌发生发展中Id1参与了COX-2所介导的促血管生成过程,有可能成为胃癌抗血管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miR-203对食管鳞癌细胞(TR146、EC109)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检测miR-203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转染miR-203激动剂agomir使TR146、EC109细胞稳定高表达miR-203,miR-203 agomir阴性对照组(NC)和无处理组(Blank)作为对照。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203对TR146、EC109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iR-203潜在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实时定量PCR(qPCR)实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miR-203靶基因。通过拯救实验探究miR-203是否通过抑制靶基因发挥作用。结果: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相比,miR-203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表达下调。在TR146、EC109细胞内将miR-203表达水平上调数倍,划痕实验证实miR-203能够抑制TR146、EC109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证实miR-203能够抑制TR146、EC109细胞侵袭能力。生物信息学、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LASP1(LIM and SH3 domain protein 1)是miR-203潜在的靶基因。拯救实验表明miR-203通过靶向抑制LASP1发挥抑制食管鳞癌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结论:miR-203能够抑制食管鳞癌细胞迁移、侵袭,并且该抑制作用可能通过miR-203靶向抑制LASP1介导,为食管鳞癌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与肝内外血管的显著改变有关,随着对血管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目前对与门静脉高压症有关的动态血管变化的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综述了与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的血管生物学进展,如肝血管细胞以及它们的信号通路发生变化与肝内血管阻力增加有关,从而导致了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而肠系膜动脉血管舒张致使进入门静脉的血流量增加,加剧了门静脉高压。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及靶向分子通路,将为治疗门静脉高压提供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29.
泛素化过程是内源性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参与泛素化过程的泛素交联酶UbE2D3会影响细胞内某些蛋白及核酸的含量、活性进而影响其生物效应。在肿瘤细胞中,这种作用显得尤其关键,可参与部分癌症因子的修饰与降解,从而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研究表明,在乳腺癌中UbE2D3与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放射敏感性、侵袭性等相关。  相似文献   
30.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更新优化教学内容(重视科研设计、增设综合性大实验、更新实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模式(强调实验前准备、教师资格及研究生素质培养)、完善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与实验总结、平时成绩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