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8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346篇
耳鼻咽喉   150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387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1519篇
内科学   1610篇
皮肤病学   139篇
神经病学   275篇
特种医学   466篇
外科学   2069篇
综合类   1440篇
预防医学   460篇
眼科学   134篇
药学   681篇
  8篇
中国医学   305篇
肿瘤学   4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498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716篇
  2009年   722篇
  2008年   691篇
  2007年   620篇
  2006年   483篇
  2005年   560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523篇
  2002年   513篇
  2001年   452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0 毫秒
91.
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皮质骨胶原构筑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另一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于术后2、4、8、16、32周各处死9只动物取材,4只用于扫描电镜观察固定段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变化,5只用于骨干扭转生物力学性能的测定。结果SMC组在整个固定过程中,皮质骨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DCP组术后4周,胶原排列出现稀疏,局部有小吸收陷窝形成;术后8周时,胶原排列紊乱,且有多个吸收腔形成;术后16周时,胶原纤维出现中断;术后32周,骨质疏松化更加明显。术后2周时,两组肱骨骨断端尚未形成骨性连接,不能测得力学数据。术后4~32周,SMC组骨折愈合部位的扭转刚度明显优于D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468,P<0.05)。术后16周,SMC组骨折愈合部位的力学性能即接近正常,而DCP组术后16周扭转刚度即不再增加。结论SMC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对骨干不产生应力遮挡效应,而且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使骨的力学性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92.
去除外膜的外周神经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大鼠脊髓损伤经显微外科技术处理的自体外周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将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仅显露脊髓损伤段,不作神经移植。分三个时相点(1、2、3个月)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并观察损伤移植处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损伤移植处脊髓的形态学明显好转;损伤移植处上段脊髓中,移植1个月组有HRP阳性标记物,以后逐渐增多;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经显微外科技术预处理外周神经组织移植后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3.
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骨折类型、力学分布、冲击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冲击载荷为0~8000N,峰值8000N,时间自0~40ms,分析主应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冲击载荷作用于单侧髂前上棘时,0~10ms主要的应力沿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分布,在冲击后期10ms以后,骶髂关节、髋臼和耻骨支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分布;作用于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时,0~20ms主要的应力沿髂骨纵行传导,应力分布并没有在冲击峰值10ms时达到最大,而是从20ms之后,应力开始向骶髂关节、双侧耻骨支、坐骨支以及髋臼等部位传导并可见到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以及进一步明确骨盆内在应力值分布。  相似文献   
94.
骨发生相关因子基因转导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65年Urist报道用脱钙骨基质植入肌肉诱导基质细胞分化形成新骨以来,骨组织工程得到迅速发展,组织工程组织的构建设计也日趋成熟,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加生长因子被认为是组织工程中的3大经典要素组合,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生长因子单纯同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复合修复组织缺损存在易受血液稀释、酶解,释放时间及浓度不易控制等缺陷。  相似文献   
95.
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广泛开展,对手术医生盆腔直肠周围解剖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仔细阅读国内外有关直肠手术解剖学、直肠手术学权威教科书和中英文专著时却发现,许多与手术密切相关的有关直肠和直肠周同解剖的名称和描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统一.不同的专著和教科书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直肠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直肠周围韧带的描述等:在国内外教科书以及国内教科书与杂志发表的文章之间,对于相同直肠血管也有不同的名称,而相同的名称又可能指的是完全不同的血管.另外,教科书中有关直肠血管的一些描述,与临床手术中所见到的情况又存有较大的出入.这些名称上的不统一不仅造成外科医生对相关解剖结构的重大误解,而且严重影响手术的合理开展与相互之间学术交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关闭术的手术时机及技巧。方法对1983年~2006年间78例行结肠造口关闭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8.5h,平均2.4h。并发症发生率为10.25%。结论造口关闭术手术时机应个体化,术前准备充分,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猪输注不同剂量游离血红蛋白(FHb)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2及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探讨FHb对休克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头家猪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FHb(0、2.5、5、10、15 ms/ks体蕈),监测动物生命体征、各重要脏器功能变化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率,检测休克动物在输注不同剂量FHb后血清IL-12、IFN-γ的含情变化.结果 失血性休克猪在输注FHb后血清IL-12及IFN-γ含量明显下降(P<0.01),它们的变化趋势与FHb剂量呈负相关.其中输注FHb 15 ms/kg体重组动物MODS发生率与休克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 FHb能明显抑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功能,使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输注高剂量FHb(>15 mg/kg体重)会增加失血性休克动物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98.
林晨  景在平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2):851-852
血管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是一种微创而安全的介入治疗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对多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伴有高危因素而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99.
氟马西尼对异氟醚麻醉患者苏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吸入麻醉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但在苏醒期,神经功能恢复常不完全,存在定向力障碍,持续的镇静和遗忘,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能正常地引出神经功能反射.  相似文献   
100.
前列腺癌激素治疗是由Huggins等在1941年开创的。此后,在临床应用中体现出的显著疗效使得这种治疗直至今日仍被认为是晚期前列腺癌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是,激素治疗是否仅仅适用于晚期患者的治疗呢?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文献报告已经揭示,在一些其他脏器的实质性肿瘤的治疗中,术前应用化疗的确能够缩小肿瘤以提高肿瘤的完整切除率,而术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