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158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386篇
内科学   316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323篇
外科学   198篇
综合类   1123篇
预防医学   181篇
眼科学   189篇
药学   200篇
  10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10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在胃癌及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病例110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RT-PCR分析MT1-MMP在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以及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0例肿瘤标本根据染色结果评定,高表达组(>4分)74例,低表达组(≤4分)36例,而瘤旁组织仅有5例呈低表达,其余均未见明显表达。RT-PCR显示Ⅰ、Ⅱ期胃癌与Ⅲ、Ⅳ期胃癌之间表达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组织类型的胃癌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患者肿瘤早期转移、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与MT1-MMP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T1-MM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肿瘤组织,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无关,而与胃癌的分期有关。MT1-MMP高表达的胃癌患者,其预后往往差于低表达患者。MT1-MMP有可能作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新的靶向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保温策略对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意义.方法 选择86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ASA 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按常规手术进行;试验组采用综合性保温策略.分别监测和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及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毕时鼻咽温度.麻醉前,术中30,60,90 min和术毕,术后24,48 h取外周静脉血测量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麻醉后30,60,90 min及术毕体温分别为(36.1±0.2),(36.0±0.1),(35.7±0.1),(35.6±0.2)℃,较麻醉前[(36.8±0.2)℃]和试验组相同时间[(36.8±0.0),(36.7±0.1),(36.7±0.2),(36.8±0.2)℃]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30,60,90 min和术毕PT、APTT、TT均较麻醉前和试验组相同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毕和术后24,48 h PLT含量较麻醉前和试验组相同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48 h DD和vWF含量均较麻醉前和试验组相同时间明显升高[DD:(1.02±0.21),(0.83±0.24) mg/L比(0.43±0.21),(0.45 ±0.13),(0.46±0.23)mg/L;vWF:(221.0±34.3)%,(184.2±21.8)%比(93.4± 13.0)%,(95.8±9.2)%,(96.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48 h FBG含量较麻醉前及试验组相同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保温策略能够部分减轻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抑制程度,使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研究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处理。结果:共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4项RCT关于益生菌治疗活动期UC,12篇RCT关于益生菌治疗缓解期UC(4项同时观察两个时期)。其中11项显示了不良反应数目。系统评价结果:①益生菌组较安慰剂组治疗活动期UC诱导缓解率显著增高(OR=2.21,95%CI:1.31~3.71,P=0.003);益生菌合剂(VSL#3)对活动期UC诱导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2.31,95%CI:1.44~3.70,P=0.000 5);②益生菌组治疗活动期UC诱导缓解率与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5%CI:0.49~1.36,P=0.44);③益生菌对缓解期UC复发率低于安慰剂组(OR=0.41,95%CI:0.21~0.78,P=0.007),与美沙拉嗪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④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联合传统治疗基础上,益生菌治疗活动期UC较安慰剂可提高临床缓解率;其中VSL#3对活动期UC有效;对于缓解期UC,益生菌较安慰剂降低临床复发率,与美沙拉嗪效果相当;益生菌不良反应少,安全可信。  相似文献   
95.
目的通过比较人类椎体骨折与兔椎体骨折愈合过程中各时间段内MRI表现的相似点对照动物模型相同时间段的病理变化,从而利用MRI成像技术对人椎体骨折时间进行判定.方法1)回顾分析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68例,按照椎体骨折后MRI检查时间分为7组,分析椎体骨折时间与骨髓信号的改变.2)同年龄相近体重的雌性成年健康青紫兰兔1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2只.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行兔椎体基础MRI检查,按时间段行MRI及病理学观察.通过人类椎体骨折各时间段骨髓MRI信号改变,并结合病理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人椎体骨折在骨折区骨髓信号变化分为:水肿型、不均匀型、复原型及脂肪型,兔较人椎体愈合要快.表现为水肿型、不均匀型、复原型.根据MRI信号改变,人椎体骨折与动物椎体骨折在人类椎体骨折30天与兔椎体骨折2天的信号变化相似,呈长T1WI、长T2WI信号,即I型(水肿型);椎体骨折30-90天与兔1-6周骨髓信号变化近似,信号分布不均,呈点片状边界清,即II型(不均匀型);椎体骨折90-120天与兔8周骨髓信号近似,椎体信号与邻近骨髓相似,即III型(脂肪型);但人椎体骨折愈合过程T=120天时出现脂肪型,即MRI下呈短T1长T2信号,动物则无.结论 MRI可通过对椎体骨折后骨髓信号改变的分析评判椎体骨折愈合程度.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64排CT在创伤性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半小时内完成64排CT检查,并针对病情给予相应临床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64排CT检查后明确诊断,配合相应的临床干预,出院时按格拉斯哥分级标准(GCS)评定预后,治愈86例,中残1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 64排CT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特殊部位颅骨骨折、脑组织损伤及CT图像计分等方面应用,明显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率,有效指导了临床后续治疗,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海马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白藜芦醇治疗组(Res)。Res组大鼠连续7 d腹腔注射白藜芦醇(每日30 mg/kg,由2%DMSO溶解),Sham组和I/R组注射同等量2%DMSO;7 d后Res组和I/R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ACO)模型,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Sham组仅分离暴露一侧颈内动脉,不插入线栓;24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脑组织TTC染色;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GSK-3β和星型胶质细胞(GFAP)数量及形态变化;Western Blot分别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GSK-3β、p-GSK-3β、β-catenin蛋白水平表达量。结果:再灌注24 h后,尼氏染色显示与I/R组相比Res组海马区仅有少量的神经元破碎和消失,形态尚完整(P0.05),同时行为学评分和梗死面积也低于I/R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与I/R组相比Res组GSK-3β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伴随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和数量减少(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免疫组化表达趋势结果一致Res组GSK-3β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I/R组,而p-GSK-3β、β-catenin的表达量均增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是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有效的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阿维A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用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联合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对照组仅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疗程均为6周。以银屑病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6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时治疗组的PASI评分(3.03±1.53)明显低于对照组(5.86±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别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血脂轻度升高、口唇干、皮肤干燥,症状均较轻微。结论阿维A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用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9.
目的:调查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潍坊市某三甲医院93例带管患者进行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的问卷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137.94±17.60)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以中等水平患者居多(50.54%);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情况、有无长期照顾者、职业性质、付费方式是PICC带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且自我管理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重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经济情况差、花费较高、无长期照顾者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患者,施加有效的干预及照护,以提高肿瘤患者PICC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血浆P物质(S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以39例AECOPD老年患者和32例COPD稳定期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浆SP浓度,计算BODE指数评分,比较COPD患者血浆SP浓度和BODE指数相关性。观察AECOPD老年患者1年死亡率和急性发作者血浆SP浓度情况。结果 AE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及老年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浓度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P0.01)。AE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浓度与BODE指数评分呈正相关(P0.01)。死亡和1年内2次以上急性发作者血清SP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AE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水平可以判断COPD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对AECOPD老年患者的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