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77篇
  免费   749篇
  国内免费   559篇
耳鼻咽喉   175篇
儿科学   200篇
妇产科学   137篇
基础医学   917篇
口腔科学   133篇
临床医学   5738篇
内科学   2166篇
皮肤病学   194篇
神经病学   729篇
特种医学   575篇
外科学   1514篇
综合类   6533篇
预防医学   1758篇
眼科学   251篇
药学   7033篇
  26篇
中国医学   4653篇
肿瘤学   653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596篇
  2020年   661篇
  2019年   879篇
  2018年   765篇
  2017年   769篇
  2016年   943篇
  2015年   1236篇
  2014年   1973篇
  2013年   1837篇
  2012年   2502篇
  2011年   2764篇
  2010年   2279篇
  2009年   2234篇
  2008年   1904篇
  2007年   1635篇
  2006年   1266篇
  2005年   1051篇
  2004年   863篇
  2003年   778篇
  2002年   711篇
  2001年   751篇
  2000年   706篇
  1999年   589篇
  1998年   588篇
  1997年   473篇
  1996年   457篇
  1995年   371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分析对象,根据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磁图(MEG)与神经导航在额颞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手术治疗32例额颞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行致痫灶定位和智商、记忆和语言评估;MEG确定语言、记忆优势半球,明确语言功能区范围和记忆功能情况。术中应用美国Medtronic Stealhealth S7手术导航系统引导手术切除病变和致痫灶,保护神经功能。术后1年复测智商、记忆和语言检查,统计分析手术前后数据。癫痫术后随访13~41个月,平均(24.7±3.61)个月,依照Engel's分级标准,判定癫痫术后疗效。结果 32例额颞癫痫患者MEG检查顺利。MEG能够精确定位语言功能区位置。其中22例语言优势半球为左侧,10例在右侧。术后1年复测智商、记忆和语言,统计显示言语智商与总智商提高(P0.05),记忆商、操作智商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语言、记忆及肢体功能损伤。癫痫疗效:Engel'sI级15例,Engel'sⅡ级14例;Engel'sⅢ级3例。结论 MEG联合神经导航对于额颞癫痫患者术前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的定侧、定位和制定手术计划,保护皮质功能、避免严重术后并发症,提高癫痫手术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可视化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88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实验组借助超声可视化技术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治疗效果(术后呕吐、腹胀、喂养反复、腹腔残余感染发生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细胞免疫功能(CD4+、CD8+、CD4+/CD8+)、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C3、C4]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呕吐、腹胀、喂养反复、腹腔残余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CRP、PCT、IL-6、CD4+、CD8+、CD4+/CD8+、Ig M、Ig G、C3、C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CD4+、CD8+、CD4+/CD8+、Ig M、Ig G、C3、C4均显著降低,CRP、PCT、IL-6均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术后CRP、PCT、IL-6低于对照组,CD4+、CD8+、CD4+/CD8+、Ig M、Ig G、C3、C4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超声可视化技术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腹症患儿围手术期应用可指导临床治疗,为患儿快速康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夫西地酸乳膏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102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夫西地酸乳膏和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交替外涂于皮疹处,间隔时间约为1h,早、晚各一次。对照组50例,单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外搽,疗程14d。结果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有效率分别为50.00%为80.76%;对照组分别为46.00%和62.00%。仅治疗第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均于1~5d消失。结论夫西地酸乳膏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效果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6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260例单纯应用缬沙坦口服治疗,观察组300例联合应用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血压水平、降压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2.31%,二者差异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5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理中汤加味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比2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补体C3、C4水平及治疗安全性,并随访12个月,记录2组病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9%(74/78),对照组为79.5%(62/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IL-8、IL-10、TNF-α水平和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7.7%(6/78),对照组为38.5%(30/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辅以理中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及补体C3、C4水平,且治疗安全可靠,并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早期,人们认为甲状腺激素仅通过核受体改变靶器官基因的转录活性发挥生物学效应,此途径为经典通路的作用机制。近年来发现独立于经典通路与其他信号传递相关的非经典通路,非经典途径的机制及其相关性被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甲状腺激素非经典途径在促血管生成、抗细胞调亡、促进细胞增殖及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治疗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1日—2018年6月1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104例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给予改善心功能、稳定心率在内的规范化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定悸胶囊,6粒/次,2次/d。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症状、心率、RR间期、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窦性相邻RR间期之差>50 ms的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的变化,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8.5%(46/52)和75.0%(39/52),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24 h总心搏次数、心率及长RR间歇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最长间歇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最长间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长RR间歇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的LVEF及均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LVEDD、LAD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变化都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有效稳定心率,缩短长间歇,改善心功能,调节心率变异性,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