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全身照射加VEMAC预处理方案后,接受了mix-HSCT。所有患者均经过化疗加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未经过G-CSF动员。试验组33例患者在造血恢复后给予hiDLI+IL-2治疗1-8次。对照组16例患者造血恢复后未做特殊治疗。随访时间>3年。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12-18)d和14(11-16)d,白细胞数≥4.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7(16-22)d和18(16-20)d,血小板数≥5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4-29)d和25(23-26)d。移植后16-21 d时显示恢复期骨髓象。试验组有9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12个月,随访显示存活21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63.6%。对照组中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6个月,随访显示存活7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50.0%。结论:mix-HSCT后应用hiDLI+IL-2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正常、长期无病生存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微小残留病(MRD)状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allo-HSCT前MRD阳性与较低的总生存率(HR=2.72,95%CI:2.27~3.25,P<0.000 01)、无白血病生存率(HR=2.64,95%CI:1.93~3.60,P<0.000 01)及较高的累积复发率(HR=4.13,95%CI:3.15~5.40,P<0.000 01)和非复发死亡率(HR=1.64,95%CI:1.09~2.49,P=0.02)相关。结论:allo-HSCT前MRD阳性与移植后较差的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诊断。方法:对13例HCL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免疫分型、骨髓活检及免疫组化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多毛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11例患者为经典的HCL,其淋巴细胞表达CD19、CD20、CD22、CD123、FMC7、CD103、CD25、CD11c;2例为变异型,不表达CD25和CD11c。骨髓活检11例患者骨髓增生活跃,毛细胞呈弥漫性分布,2例骨髓增生减低,毛细胞呈结节性分布。免疫组化显示CD19、CD20、CD25、CD103、CD11c为阳性,而CD23、CD38、CD5、CD10等均为阴性,与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骨髓穿刺、白血病免疫分型、骨髓活检及免疫组化在HCL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且免疫分型能够更好地鉴别HCL与其他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相似文献   
24.
患者女,16岁,因"间断恶心、干呕1月余,发热1周"于2019年7月19日入院。上述症状无明显诱因,且与进食无关,但逐渐加重。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腹胀、腹泻,无皮肤黏膜出血及骨痛。后出现发热,伴有咳嗽、咳白色黏痰,口服"感冒药"后无明显缓解。血常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24.62×10^(9)/L,白细胞不分类,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70 g/L,血小板(platelets,PLT)64×10^(9)/L。  相似文献   
25.
26.
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罕见的髓系外肿瘤,主要由相对不成熟的髓系细胞构成,多伴发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罕见情况下,GS可发生在非AML患者,称为原发性GS,国内外仅见少数个案报道,临床上极易误诊、误治,现将我科1例原发  相似文献   
27.
羟脑苷脂(Cereblon,CRBN)是一种具有离子蛋白酶活性的大脑相关蛋白,可与DNA损伤结合蛋白-1(DDB1)、滞蛋白4(Cullin4,Cul4A或Cul4B)和调节因子Cullins 1(RoC1)相互作用形成功能性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CRBN-CRL4),结合底物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蛋白水解。它也是免疫调节剂(IMiD)抗骨髓瘤作用的必需靶蛋白。来那度胺与CRBN结合时会招募新的底物,使其结合在CRBN-CRL4上,导致其泛素化和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增加,从而产生抗骨髓瘤活性。与该复合物结合的底物有IKZF1、IKZF3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来那度胺处理后的IKZF1和IKZF3的CRBN依赖性降解也是H2O2介导的氧化应激的结果。除了泛素化依赖外,来那度胺还能通过介导非泛素依赖性途径,以竞争性阻止CRBN结合CD147-MCT1,以调节其抗肿瘤活性;其还能通过调节miRNA水平,CRBN结合下游蛋白AGO2的表达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起作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的分子机制有很多种,本文从泛素化途径和非泛素化途径2方面就CRBN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正>患者,男性,45岁,已婚,因"恶心、纳差1个月余,发现肾功能异常1 d"于2018年8月3日入住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病史。患者于2018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干呕,纳差,就诊于当地县医院,检查肝功能:球蛋白浓度为83.3 g/L。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胆汁返流。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后就诊于本院肾内科门诊,查肾功能:肌酐浓度为204.0μmol/L。尿常规示尿蛋白3+。腹部超声检查示:(1)肝小囊肿,左;(2)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3)双肾声像图所见,请结合实验室检查,弥漫性病变不除外;(4)脾、胰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遂以"急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HLA半相合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SC)共移植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例24岁男性SAA患者。应用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进行HLA半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MSC共移植。移植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9.22×108/kg,CD34 细胞8.56×106/kg,及体外扩增培养的供者骨髓MSC2.12×105/kg。结果:移植后 12d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21d WBC4.5×109/L,Hb99g/L,PLT108×109/L。经HLA配型,红细胞亚型和VNTR检测,为供者型完全嵌合体。随访14个月,无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结论:HLA半相合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与MSC共移植治疗SA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0.
1 病历简介男 ,6 1岁。 2 0 0 1年 4月因发热、上腹巨大包块、血常规检查发现WBC增高 (2 30× 10 9/L)收住院。血片分类 :中性中幼粒细胞 0 .11,中性晚幼粒细胞 0 .2 2 ,酸性晚幼粒细胞 0 .0 2 ,中性杆状核 0 .37,中性分叶粒细胞 0 .2 1,碱性分叶核细胞 0 .0 1。骨髓涂片示增生极度活跃 ,粒∶红为 4 8.2∶1,粒系占 96 .4 % ,中、晚幼粒比例明显增高 ,嗜酸、嗜碱细胞比例亦增高 ,红系、淋巴细胞增生受抑 ,碱性磷酸酶积分 3,ph染色体阳性。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口服羟基脲、马利兰等药物治疗 ,脾脏回缩至正常大小 ,WBC值恢复正常范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