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6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74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数字化健康干预在青年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内容。实施方式主要为在线自我管理,以及社交软件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数字化健康干预可为青年癌症患者提供信息、心理及社会支持,但评价标准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使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LO)评价双侧中央暗点患者使用棱镜后的眼球运动反应.方法 本预试验共招募6例有双侧中央暗点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以及6例正常视力的志愿者.首先用Nidek MP-1微视野仪确认患者的中央暗点和优选视网膜注视点(PRL),然后用Rodenstock SLO,在将视标投射在优选视网膜注视点时拍下实时视网膜像,接着在受检者眼前加入6~8 PD的棱镜,要求受检者保持注视视标,这时通过视网膜标记来测量视网膜像的移位量,以及随后发生的优选视网膜注视点的再次注视.过程中平均移位量和再次注视时间通过图像软件(ImageJ software)来计算.结果 实验组再次注视时的移位量在3个像素点或11.66个弧分之内(x轴:2.90±3.92,y轴:2.53±4.18).对照组再次注视时的移位会准确些(x轴:0.33±1.15,y轴:0.89±2.50),但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x=1.32,Px>0.05;ty=0.80,Py>0.05).对照组再次注视时间(0.98±0.19)s较实验组(2.83±1.63)s要短,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1).其中有1例实验组受检者没有发生再次注视,其结果被排除并单独分析.结论 研究发现,双眼中央暗点患者对棱镜物像转移后的再注视反应与正常人接近,但实验组再注视明显较对照组慢,并有1例受检者没有发生再注视.该数据说明双侧中央暗点患者无论眼前有没有棱镜,都会利用相同的视网膜位置视物,因此,通过棱镜物像再定位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3.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护理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后经近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在班杜拉1986年出版的巨著《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学习理论》中详细论述了其形成机制和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认识和分析BMP及其受体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BMP-5、BMP受体BMPR-IA在口腔颊部粘膜正常上皮、慢性炎症和癌变中的表达,标本为:18例正常上皮(normal buecal mucosa,NB),24例慢性炎症(nonspecofic chronic inflammation.NCI),58例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结果:BMP-5、BMPR-IA在口腔粘膜的正常与慢性炎症上皮中有弱表达,NB与NCI无明显差别;在鳞癌上皮中除2例BMP-5表达为阴性外,余均有阳性或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NB、NCI两组;鳞癌中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组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BMP-5、BMPR-IA可能参与了对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尽管已有较多的跨文化研究报道了各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不同 ,如美国和英国以及中国 ,印度和患病率各不一致 ,这些结果提示了不同文化对儿童多动症诊断的影响 ,但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在儿童多动症诊断中起作用尚未有详尽研究。近来有研究提示不同国度的精神专科医生对儿童多动行为的评估不一致的报道 ,提示专家对症状的定义标准不一致。因为儿童多动症的诊断至目前为止 ,尚没有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 ,目前仍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和其他临床检查为主要依据 ,所以 ,老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评估在提供儿童多动症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标高敏视力检测黄斑裂孔眼视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游标高敏视力检查系统软件 ,对 2 7例 (2 7只眼 )黄斑裂孔患者进行游标高敏视力检查 (其中 16例 16只眼经手术前后对比 ) ,受检者按要求判断计算机显示屏上活动光标与固定光标的相对位置关系 ,并通过移动轨迹球调整光标 ,计算机自动分析活动光标和固定光标位置之偏差 ,得出平均阈值及其变异度。结果 黄斑裂孔组的游标高敏视力阈值与同龄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 ,阈值变异度增大 ,与正常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手术治疗组术前术后游标高敏视力比较 ,阈值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阈值变异度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黄斑裂孔视力与游标视力阈值的相关系数为 - 0 .79,与游标视力阈值变异度的相关系数为 - 0 .85。结论 游标高敏视力的阈值及其变异度的高低是反映黄斑裂孔病变轻重的一个功能指标 ,对于辅助早期诊断、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个体化下肢小腿假肢接受腔设计的生物力学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传递体重、固定假肢的部件 ,接受腔对于小腿假肢使用的舒适性和方便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小腿假肢生物力学评价技术平台 ,实现了小腿残端 /接受腔 3D几何建模与信息交互、三维有限元自动建模及应力分析。 3D模型与信息交互的实现基于得到广泛支持的OpenGL技术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采用了专门针对小腿残端 /接受腔结构特点的自动建模方法 ,通过构建档案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操作平台。该技术平台可与现有的CAD/CAM系统相结合 ,为接受腔的个体化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定量化依据。其临床应用将改善传统的设计流程 ,提高设计效率。同时 ,它也是未来构建接受腔设计专家 /智能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体化假肢是以聚合物为材料从接受腔到假腿一体成型的新型下肢假肢,它比传统型假肢更经济、美观、轻便,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与制作及少量的临床研究方面。由于一体化假肢与传统型假肢在结构上的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应力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展内骨架一体化假肢的生物力学研究,本研究基于内骨架一体化小腿假肢的真实几何构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该模型在模拟Heel OH步态时相的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在保持该模型的几何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了三个不同壁面厚度的一体化小腿假肢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壁面厚度对一体化小腿假肢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分别赋予模型四种不同高分子聚合物的材料力学特性值,分析不同材料的一体化假肢的应力分布特点;分别对模型施加与正常步态的五个典型时相对应的载荷,分析一体化小腿假肢在各步态时相的应力分布特点。本研究结果对一体化假肢设计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人体呼吸道的二级及三级支气管内吸气流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吸系统的主要生理机能是在大气和血液之间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其生理过程与呼吸道内的气体流动和输送有密切关系。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呼吸道内二级及三级支气管模型内的吸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研究表明:二级支气管的计算结果与现有的实验值吻合很好;在三级支气管内。当人体处于正常吸气流量下,支气管内未发生任何分离现象。但流道几何形状的弯曲和分岔使支气管内出现强烈的二次流现象,主流速度出现倾斜分布及m-型分布特征。从而加大了分岔管内侧壁面及前后侧壁面上的切应力;在三级支气管的末级管内,流量分流不均匀。在计算条件下,中部支气管内的流量与侧部支气管内的流量之比为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