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32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53篇
中国医学   124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新疆雪莲胚芽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以新疆雪莲胚芽为外植体,建立一套新疆雪莲快速繁殖技术。方法: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通过研究植物生长物质BA和NAA对丛生芽的分化、丛生芽的增殖和生根的影响找出相应的最佳生长物质组合。结果:在附加NAA0.02-0.1mg·L-1和BA2mg·L-1的MS培养基上,所有的胚芽都可在45d内诱导出丛生芽;丛生芽切成小块后接入含NAA0.1-0.2mg·L-1和BA2-3mg·L-1的培养基中,都可在30d快速增殖;在含0.4mg·L-1NAA的大量元素减半的MS培养基中,92%的不定芽可在25d内生根;再生植株移栽后,生长较好,成活率达70%。结论:新疆雪莲的胚芽可通过不定芽途径高频率的形成植株。  相似文献   
22.
新疆雪莲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和黄酮类活性成分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新疆雪莲的悬浮培养体系。方法:研究不同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碳源、接种量、植物生长物质含量对雪莲细胞生长和黄酮合成的影响。结果:N6液体培养基在pH5.8、蔗糖含量50g·L-1、接种量60-80g·L-1FW时有利于细胞生长和黄酮合成,附加BA0.2mg·L-1+NAA2mg·L-1有利于黄酮合成,而附加BA0.5mg·L-1+NAA3mg·L-1则对生长有利。结论:培养条件的优化可有效提高雪莲悬浮细胞的生长和总黄酮的合成。  相似文献   
23.
附生型兰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附生型兰科植物是兰科中的一大类群,其中许多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该类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给予了很大关注。作者综述了近15年来附生型兰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从化学成分角度阐明不同类型的兰科药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从中开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广藿香P og ostem on cablin别名刺蕊草、藿香,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是著名“南药”之一,为临床上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具有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能。近年来对广藿香进行了包括品种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组织培养等方面的广泛研究,阐明了广藿香的性状和显微特征,分析了影响其化学成分和量的各种因素,并对广藿香调节胃肠道功能和抗菌的药理作用进行了重点归纳。这些研究均为进一步探讨广藿香的品质评价标准、揭示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猪苓与其伴生菌在几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伴生菌、猪苓单独培养以及二者共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即麦麸培养基(WBA)、PDA 培养基和SM培养基,观测猪苓与其伴生菌单独培养及两者共培养的形态特征。结果在相同培养基上猪苓与伴生菌菌落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也不相同;在WBA及PDA培养基上,两者共培养时可在接触界面形成致密的拮抗线;与伴生菌共培养后,猪苓菌落表面出现大量的茵丝束。结论猪苓与伴生菌的菌落形态完全不同,两者共培养后在猪苓菌落表面分化出大量的菌丝柬,这是菌核分化前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26.
伴生菌对猪苓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猪苓Grifolaumbellata在与伴生菌Companionfungus共培养过程中 ,伴生菌对猪苓几种酶的活性影响。方法 :测定与伴生菌共培养过程中猪苓菌丝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及胞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 :伴生菌能诱导猪苓几丁质酶及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提高 ;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液体培养时 ,在培养的后期猪苓与伴生菌共培养的发酵液中两种胞外多酚酶活性均居于猪苓与伴生菌单独培养的酶活性之间。结论 :伴生菌与猪苓的营养互补可能为猪苓提供一些菌核形成的相关物质 ,从而有利于猪苓形成菌核。  相似文献   
27.
肉苁蓉属及其寄主植物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明确危害肉苁蓉属及其寄主植物的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研究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方法 :在宁夏、内蒙、新疆等肉苁蓉主产区 ,调查肉苁蓉属及寄主的病虫害种类 ;在宁夏种植基地对严重危害荒漠肉苁蓉的地下害虫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发生及危害进行调查 ,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肉苁蓉属及其寄主植物的病虫害种类有 17种 ,其中对肉苁蓉危害严重的害虫为黄褐丽金龟 ,田间防治试验表明 ,40%辛硫磷乳油 1000倍、2000倍、3%辛硫磷颗粒剂 [8kg·(667m2 )-1]对黄褐丽金龟的防治效果达 100% ,3%辛硫磷颗粒剂 [4kg·(667m2 )-1]田间防治效果达 88.2 3%。结论 :人工种植肉苁蓉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 ,辛硫磷可有效为害荒漠地下害虫黄褐丽金龟。  相似文献   
28.
Eight bibenzyl derivatives, namely dendrocandins J–Q (18),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tems of Dendrobium candid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1D and 2D NMR experiments and mass spectrometry. Compounds 18 were examined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by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ssay, and the IC50 values were 36.8, 70.2, 45.0, 60.5, 87.6, 50.4, 22.3, and 30.3 μ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9.
30.
Formulating nanoparticles for delivery to the deep lung is complex and many techniques fail in terms of nanoparticle stability. Spray freeze drying (SFD) is suggested he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inhalable nanocomposite microcarriers (NCM). Different nanostructures wer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including polymeric and lipid nanoparticles. Nanoparticle suspensions were co-sprayed with a suitable cryoprotectant into a cooled, stainless steel spray tower, followed by freeze drying to form a dry powder while equivalent compositions were spray dried (SD) as controls. SFD-NCM possess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s (67–77 m2/g) and lower densities (0.02 g/cm3) than their corresponding SD-NCM. With the exception of NCM of lipid based nanocarriers, SFD produced NCM with a mass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 (MMAD) of 3.0 ± 0.5 μm and fine particle fraction (FPF  5.2 μm) of 45 ± 1.6% with aerodynamic performances similar to SD-NCM. However, SFD was superior to SD in terms of maintaining the particle size of all the investigated polymeric and lipid nanocarriers following reconstitution (Sf/Si ratio for SFD  1 versus >1.5 for SD). The SFD into cooled air proved to be an efficient technique to prepare NCM for pulmonary delivery while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