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7篇
  免费   708篇
  国内免费   456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586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984篇
内科学   893篇
皮肤病学   264篇
神经病学   1328篇
特种医学   5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376篇
综合类   110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34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531篇
  4篇
中国医学   238篇
肿瘤学   38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658篇
  2013年   537篇
  2012年   629篇
  2011年   609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肘部尺神经半脱位的解剖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肘部尺神经半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侧成人尸体肘部的尺神经位置进行解剖观察;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了854位正常人肘部尺神经的位置。结果:肘管深度为7.1±0.14mm(χ±sχ)。解剖观察发现,6侧肢体的尺神经在屈肘时发生半脱位,肘管深度平均为4.8mm。854位正常人肘部尺神经半脱位发生率为8.9%(76/854)。结论:绝大多数的肘部尺神经半脱位是先天性的。肘部尺神经半脱位不一定是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42.
膝关节 Q 角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精密三维位移测读仪,研究分析了Q角的变化趋势,以及对髌股关节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Q角是一空间夹角,随屈膝角的增大而增大。力线在平面上的投影所呈的平面夹角Qp也就是通常所指的Q角,在屈膝15°左右达最大,而在90°左右达最小。整个屈膝过程中,QP在5°-15°之间变化,变化幅度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43.
骨骼肌钝挫伤后愈合质量的肌电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 ,不同干预方法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中肌电信号的影响 ,研究肌电图在骨骼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 :10 8只雄性SD大鼠 ,利用自制的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随机分成 3组 ,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组、中药组和自然愈合组 ,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IGF - 1、黄芪丹参注射液、不作处理。于伤后第 2、5、7、10、14、2 1、2 8、35、5 6天观察并比较双侧腓肠肌的肌电图变化 ,记录纤颤电位和正尖波等自发活动 ,分析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并测量其潜伏期和波幅 ,观察伤后CMAP的变化。结果 :(1)各组大鼠均于伤后第 2~ 5天出现纤颤电位和正尖波 ,约至第 7~ 10天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减少。以IGF - 1组最早消失 ,中药组次之。 (2 )各组大鼠的伤侧肌电图CMAP中的潜伏期逐渐缩短 ,波幅逐渐增高。以IGF - 1组最快 ,中药组次之 ,自然愈合组最慢。 (3)伤后第 8周 ,IGF - 1组和中药组大鼠损伤侧CMAP波幅接近正常 ,自然愈合组则显著低于其它两组。结论 :(1)肌电图检测证实 ,IGF - 1和黄芪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的作用 ,但以IGF - 1的作用更明显。 (2 )损伤肌肉局部肌电信号的变化 ,可以用来评价损伤骨骼肌的修复进程和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次氯酸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氧化修饰影响及与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有氧条件下在恒定浓度的HSA(60 mg/ml)内加入不同浓度次氯酸(0、1、5、10、20、30、40、50、60 mmol/L,最终浓度),观察氧化剂对HSA的修饰作用。凝胶排阻色谱法检验HSA氧化修饰结果,在线光谱扫描(190 nm~400 nm)分析修饰产物的光谱特性。结果 次氯酸可氧化修饰人血清白蛋白,其修饰产物主要为二聚体HSA和六聚体HSA。发现次氯酸对HSA单体和HSA二聚体的氧化修饰为一级反应;对诱导生成的AOPPs为准一级反应;而对诱导生成的HSA六聚体则为二级修饰反应。同时发现白蛋白对AOPPs的主要贡献者是六聚体形式的HSA,光谱分析表明HSA聚集体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提示HSA聚集体是由于蛋白中的酪氨酸残基通过氧化交联方式而聚集形成的。 结论 HSA经次氯酸处理后主要发生了蛋白聚集。而对AOPPs的主要贡献者是六聚体形式的HSA。  相似文献   
45.
背景与目的: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和影像表现,肿块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primary angiitr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常被误诊为胶质瘤.本文旨在探讨肿块型PACN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7例肿块型PACN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85.3%的患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减退,55.9%患者有不同程度皮层高级功能减退症状。70.6%的颅内病变累及脑皮层:73.5%患者的正常区域脑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其中76%出现血管强化;病变出现特征性的“C”形强化。结论:局灶性神经功能和高级功能减退、病变累及皮层和“C”形强化等特征.有助于诊断肿块型PACNS。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方案下,联合应用正中神经脑干躯体感觉诱发电位(MN-BSEP)和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STTES-MEP)对颈髓手术实施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变换不同的刺激条件、记录条件、技术参数,分别摸索MN-BSEP和STTES-MEP的可靠检测方法,并按照总结得到的技术规范,选择我科15例接受颈髓手术的病人,进行术中联合监护,对照分析术前和术后脊髓功能的改变和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MN-BSEP基本不受麻醉影响,术后的改变与术后病人感觉功能的转归情况相吻合;STTES-MEP与麻醉方案有关,在异丙酚麻醉下,可记录到清晰、稳定的运动诱发电位,其术后的变化与术后病人肌力的转归情况相吻合。结论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联合应用MN-BSEP和STTES-MEP实现对颈髓功能的术中监护是可行的,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或运动诱发电位进行监护。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Naftopidil)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自身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应用萘哌地尔25mg,每日1次,对106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NBP)患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液(EPS)WBC计数及最大尿流率(MFR)为疗效指标,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服药4周后,可评价病例105例。全组患者NIHCPSI总评分治疗前后平均减低12.0分(P<0.001),症状评分平均减低7.9分(P<0.001),生活质量评分平均减低4.1分(P<0.001)。EPS中WBC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为(15.2±15.1)、(9.5±12.0)个/HP(P<0.01)。MFR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为(19.2±4.8)、(22.7±4.9)ml/s(P<0.01)。按症状改善评价,治愈2例(1.9%),显效32例(30.5%),有效55例(52.4%),无效16例(15.2%)。总显效率为32.4%,总有效率为84.8%。3例有轻度头晕,1例食欲不佳,不良事件发生率3.81%。结论:萘哌地尔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8.
神经导航在经蝶显微切除侵袭性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技术在经蝶显微切除侵袭性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18例经蝶手术中,应用Steal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明确手术方向、肿瘤边界、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均通过MRI验证肿瘤切除率。结果 18例肿瘤中,全切除或次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4例,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应用神经导航技术能扩大经蝶显微手术适应证,提高侵袭性鞍区肿瘤的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9.
肝细胞肝癌肺转移灶FDG摄取的假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探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肺转移的价值,并分析肺转移灶FDG摄取假阴性的原因。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HCC肺转移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根据FDG摄取阳性或阴性分为2组:A组18例,肺转移灶表现为FDG摄取增高;B组14例,肺转移灶表现为无FDG摄取。结果32例HCC肺转移患者中,27例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肝内高代谢病灶,12例伴发其他肝外转移,其中包括腹膜后淋巴结、肺门或纵隔淋巴结、骨骼转移。PET对最大径〈10mm的肺转移灶探测灵敏度为35.6%,对最大径≥10mm的肺转移灶探测灵敏度为6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2,P=0.03)。肺转移灶的FDG摄取变异较大,从无FDG摄取到少数病灶的显著FDG摄取,83.3%(25/30)摄取阳性的转移灶最大SUV(SUVmax)≤3。结论HCC肺转移灶FDG摄取假阴性率较高,除与病灶大小有关外,可能与原发病灶的病理特点有关。呼吸控制的薄层CT图像以及必要时增强CT对肺部小结节的检出非常重要,对CT显示小的肺结节病灶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微囊化后的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移植疗效。方法原代培养RPE 并传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多巴胺(dopamine, DA)和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 HVA)的含量,ELISA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的含量。用高压静电成囊装置制备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细胞。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毁损内侧前脑束 (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建立 SD 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立体定向移植 RPE+ 微囊,检验旋转实验、免疫组化和脑内生化的变化。结果 RPE 培养上清液中DA、HVA、BDNF、GDNF 的含量稳定,微囊化后细胞长期存活,活性没有明显变化。6-OHDA毁损MFB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成模率为83%。移植微囊化的RPE后有效率为33%。结论猪 RPE 体外培养生长旺盛,持续分泌 DA、BDNF 和 GNDF,微囊化不影响其分泌功能。RPE 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