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比较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高龄股骨颈患者14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和空心钉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89例,男28例,女61例,平均年龄(84.10±3.10)岁;内固定组55例,男20例,女35例,平均年龄(86.80±2.8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 :144例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骨折侧别、术前合并症、骨质疏松、ASA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转ICU人数、围手术期死亡人数上差异不明显。但是内固定组较关节置换组年龄更大(t=5.311,P0.05);关节置换组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高于内固定组(χ~2=6.894,P=0.0090.05);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人次上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在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患者,若骨折存在明显移位(GardenⅢ、Ⅳ型),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若骨折移位不明显(GardenⅠ、Ⅱ型)或患者合并较多内科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手术耐受差,术后预期寿命不高,首选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
The rat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 model was used to prove the activation and migration of adventitial fibroblasts. We found that at day 7 after injury, adventitial fibroblasts proliferated, transformed into myofibroblasts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model group. Simultaneously, we proved that the adventitial cells migrated to the media and intima on seventh day after injury by directly labeled the adventitial cells by the in vivo gene transfer technique. Moreover, we captured the precise moment when the adventitial fibroblasts migrated from the adventitia to the media through the external elastic plate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is study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s that adventitial fibroblasts activate and migrate to the media and intima, then actively take part in revascularization. Anat Rec, 301:1216–1223, 2018. © 2018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陆军干部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为下一步实施有效个体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整群调查年龄在24~59岁的陆军干部695例,分析军队干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现状,评估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危险度。结果 695例陆军干部吸烟率、肥胖率分别为30.79%、9.50%,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8.49%、5.61%、0.86%和0.58%。吸烟率、肥胖率和高血压患病率位居前三位。自30岁开始,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危险因素患病率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和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总患病率分别为8.78%、4.46%,在30~59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和IMT增厚患病率显著增多,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陆军干部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35~39岁年龄组低于参考标准的最低危险值,其他年龄组均低于参考标准的平均值,55~59年龄组的发病危险度最高为3.02%,也仅为平均危险值的0.84倍,属于极低危。结论军队干部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明显低于参考标准值,属于极低危。但自30岁开始,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诊疗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于肝纤维化的理解及药物靶向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当前肝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及面临的问题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感染假丝酵母菌的菌群分布、耐药性及交叉耐药情况。方法对从老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136株假丝酵母菌进行药敏及交叉耐药分析。结果感染率居前三位的假丝酵母菌分别为白假丝酵母菌(50.74%)、光滑假丝酵母菌(19.85%)、热带假丝酵母菌(18.38%)。假丝酵母菌最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占86.76%。分离率较高的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三唑类药物中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最高,伊曲康唑的敏感率最低;氟康唑与伊曲康唑之间的交叉耐药率最高,为100%,氟康唑与伏立康唑之间的交叉耐药率为38.89%。结论假丝酵母菌属对三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三唑类药物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临床治疗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否存在进行分析,提取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各相关影像学数据,使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OR值及其可信区间,衡量影像学危险因素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强度,观察节段性不稳定、HIZ、Modic改变等因素与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岁(35~86岁),腰痛者170例,无明确腰痛者76例,腰痛的发生率为69.1%。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为3.5~9.0分,平均5.67分。伴HIZ患者80例,其中腰痛66例,腰痛的阳性率为82.5%,χ2=9.96,P<0.01,OR值=2.81,95%可信区间1.48~5.34;Modic改变64例,其中腰痛56例,腰痛阳性率87.5%,χ2=13.71,P<0.01,OR值=4.18,95%可信区间:1.96~8.90;Modic分期Ⅰ期7例,有腰痛6例,腰痛阳性率85.7%;Ⅱ期44例,有腰痛40例,腰痛阳性率90.9%;Ⅲ期13例,有腰痛10例,腰痛阳性率76.9%。伴节段性不稳定88例,有腰痛74例,腰痛阳性率84.1%,χ2=14.41,P<0.01,OR值=3.41,95%可信区间:1.81~6.43。HIZ、Modic改变、节段性不稳定与腰痛症状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腰椎节段不稳定、HIZ、Modic改变是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分子靶向治疗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它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靶分子及其调控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拮抗剂对大肠癌的药物治疗已经显示出了潜在的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拟就其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的评估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评估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的可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和可重复性(intraobserver reproducibility),及其对胸腰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月入院的胸腰段骨折患者38例,均行胸腰椎X线、CT、MRI检查,经过神经学查体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马尾神经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 A)及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按照ASIA系统进行运动功能分级(ASIA B、C、D)。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压缩型、爆裂型、减力及旋转型、牵张型;将后纵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分6组医生根据TLICS系统进行评定,计算损伤程度评分,并根据评分决定其治疗方案。3个月后进行再次评估。使用Cohen加权kappa系数(unweighted Cohen kappa coefficients)对TLICS总评分、骨折形态分型、神经损伤分型、PLC损伤分型、最终治疗方案等观察项间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分析。根据TLICS评分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此组病例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计算TLICS亚类(骨折形态、PLC损伤状态、TLICS总分数、治疗推荐),Kappa系数位于中度和较高一致性之间(0.46~0.73),针对神经损伤状态亚类的Kappa系数为0.93,为高度一致性,诊断可信度较高,2次可信度评估的Kapp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相同方法分析TLICS系统可重复性,Kappa系数也位于中度和较高度一致性之间(0.42~0.75),针对神经损伤状态的Kappa系数为0.94,为高度一致性。TLICS系统诊断准确率为95.3%,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7.3%。38例患者中6例TLICS总分≤3的患者均选择非手术治疗;6例=4分的患者其中2例行非手术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26例≥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患者8例,均未手术;有神经损伤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性损伤6例,不完全脊髓损伤14,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马尾神经损伤5例,术后22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率为73.3%。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TLICS分类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胸腰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老年患者不同部位的髋部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骨折部位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667例,根据骨折部位将髋部骨折分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04例,男96例,女208例,平均年龄(80.33±7.94)岁;股骨颈骨折组217例,男74例,女143例,平均年龄(79.82±9.33)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资料、术后死亡率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ASA分级、麻醉方式差异不明显,但入院至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术后1、3、5 d白细胞计数较高,血红蛋白、白蛋白较低。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期间、术后1、3、6、12个月内死亡率较股骨颈骨折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患者中,出院时、术后1、3个月股骨颈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恢复更为满意,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相比,日常独立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机体应激较大,但排除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后,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差异不明显。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相比,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良好,但手术后1年,两者功能恢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无乳链球菌临床分布及采取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使用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某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新生儿送检的标本,对新生儿分离的62株无乳链球菌来源科室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2株无乳链球菌的科室分布以足月新生儿监护病房为主,占64.52%;标本来源以血为主,占90.33%,其次为脑脊液(6.45%)、痰和分泌物(均为1.61%)。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79.03%;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为74.19%,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40.32%,对青霉素、氨苄西林100%敏感。结论无乳链球菌感染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以足月新生儿监护病房为主,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可作为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优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