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81.
目的回顾性分析前中足碾挫伤患者的损伤特点、手术方式选择、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手术治疗14例足部碾挫伤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14~69岁,平均34.6岁。14例患者均为碾压伤。中足骨折脱位5例,前足骨折脱位4例,前中足骨折脱位5例。合并糖尿病2例,动脉闭塞1例。初次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3 cm以下9例,采用一期缝合或换药+植皮;缺损面积3 cm×3 cm以上5例,行二期转移皮瓣覆盖创面。神经/血管/肌腱吻合或移植5例。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5例,克氏针螺钉固定5例,石膏或支具治疗2例,另2例行截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皮缘坏死1例,皮瓣坏死1例,深静脉血栓1例,筋膜室综合征1例。结果 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5个月。功能恢复满意11例。结论足部碾挫伤是足部骨、关节及皮肤软组织的严重复合损伤。治疗应重建足弓的负重结构,如能解决软组织覆盖问题,内固定不是绝对禁忌证。多科室协作有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2.
小关节间隙植骨用于腰椎多节段融合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关节间隙植骨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横突间植骨组(A组)52例同时采用异体骨横突间植骨的方法,小关节间隙植骨组(B组)36例同时采用小关节间隙植骨。术后随访2周~5年,平均1年2个月。根据Oswestry评分标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并观察术后1年的X线、CT,比较两组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周及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得到较高评分。术后1年时两组评分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与CT显示植骨愈合情况相差不明显。结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小关节间隙植骨术与横突间植骨术相比,出血少,术后近期腰腿痛解除效果好,远期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3.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1.5~18岁,平均11.3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中胸椎8例、腰椎10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2例、TSRH2例、ISOLA8例、Moss-Miami6例。其中4例使用Meshcage椎间支撑融合。结果手术时间2.5~8.0h,平均5.5h;术中出血量150~2000ml,平均918ml,平均输血量850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3.7个椎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2.11°矫正至14.25°,平均矫正率66.4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49.30°矫正至14.12°,平均矫正率69.98%;顶椎偏移由术前26.94mm矫正至11.06mm。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平均19.39°,丢失5.14°;矢状面Cobb角平均14.80°,无明显丢失。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椎弓根切割需翻修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与前后路手术相比,可缩短时间、减少创伤,适用于从胸段至腰段的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前路矫形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AIS病例35例,男4例,女31例;年龄12~17.5岁,平均14.6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6例,Ⅰc型3例,Ⅱc1型1例,Ⅱd1型24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节。内固定器械包括CDH21例、Isola12例、TSRH1例、Moss Miami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等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12~75个月,平均29个月,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6.5%,其中21例随访超过2年者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2°;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6%,随访超过2年者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1.7°;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86),随访超过2年者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2.3°。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5.6°,1年随访时保持前凸4.2°。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和内置物并发症。结论:在AIS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采用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融合率高,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6例。测量每组腰椎在8.0 N·m载荷下L2~L5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后将两组腰椎制成腰椎三柱不稳模型,A组以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以SOCON椎弓根螺钉固定,再分别测量两组ROM并进行比较。结果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SOCON椎弓根螺钉均能显著降低腰椎各方向上的ROM,尤其对前屈、后伸提高其稳定程度最大,前屈时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降低62.8%,SOCON螺钉可降低63.9%,后伸时则分别降低54.9%和51.0%。A、B固定腰椎后ROM在6个方向上无明显差异,两种螺钉的稳定作用相近。结论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能有效提高损伤腰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86.
高屈曲度假体与全髁型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高屈曲度假体与传统全髁型假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50例(67个膝关节)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高屈曲度假体组,使用LPS—Flex假体)和B组(全髁型假体组/TTC组,使用PFC∑及GⅡ假体)。A组包括26例患者(32个膝关节),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29±5.96)岁。B组包括24例患者(35个膝关节)。男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32±8.3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8个月(1~2年)。结果 术前HSS评分为A组(58.61±11.40)分,B组(55.73±13.42)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A组(92±12.6)。(-15°~110°),B组(95±11.8)。(-15°~11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A组(91.42±6.1)分,B组(92.67±6.33)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膝关节活动度为A组(124.68±10.32)。(-5°~137°),B组(102.56±15.44)。(-5°~11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明显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包括:A组1例双膝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3个月时右膝关节感染,1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B组1例单膝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周伤口脂肪液化,2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高屈曲度假体与使用传统全髁型假体相比,在改善患者疼痛、恢复行走功能以及手术并发症率方面无显著差别,但术后所能达到的屈曲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7.
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和疗效随访的金标准,特别是髋部骨密度的测量对于骨折的预测尤其测定部位本身骨折的预测作用较大.由于脊柱部位的骨密度测量值易受到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如退行性侧凸、骨赘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下降.因而近年来欧美国家临床试验也好或者骨质疏松诊疗也好,大都以股骨近端的BMD测定为标准.本文就股骨近端解剖特点、骨密度测量的意义、方法以及测量的注意点作一个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或技术员全面评估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多孔金属钽棒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分析失败病例。方法对17例(23髋)早期股骨头坏死(SteinbergⅠ、Ⅱ期)采用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重建钽棒内固定治疗,以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本组均获9~39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4髋)在术后随访期内股骨头坏死进展发生塌陷,其中2例(3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例行非手术治疗;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78.3%。结论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联合重建钽棒内固定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SteinbergⅠ、Ⅱ期)的治疗效果是比较满意的,但对疼痛明显的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总结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关节炎的中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方法治疗3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资料,其中34例获得30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完整随访资料,男6例,女28例;年龄28~68岁,平均51岁;均为单侧手术,左侧16例,右侧18例。Crowe分型,Ⅱ型12例,Ⅲ型16例,Ⅳ型6例;所用假体除1例为混合型外,其余均为非骨水泥型。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以判断人工假体位置、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153个月,平均64.1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23~56分,平均35.4分;末次随访时为82~95分,平均89分,其中优28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术后2~8个月,10例出现植骨块吸收。术后4例患者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遂均采用闭合复位,其中1例于复位后2个月再次发生脱位,再次采用闭合复位后未再发生脱位;另3例均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摔倒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年随访时骨折已愈合,至末次随访时假体及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愈合良好,患髋功能良好。术后1年,1例患者因高血压颅内出血行保守治疗后关节置换侧偏瘫,关节失用。结论 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整体疗效满意,骨吸收是结构性植骨的一个自然过程,关节脱位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后的最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90.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的长期临床疗效,分析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假体生存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3年6月至2002年5月期间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285例,其中226例患者(246例膝)纳入研究,男47例,女179例;年龄(62.2±9.4)岁(32~78岁)。其中类风湿关节炎36例43膝,骨关节炎188例201膝。统计假体生存时间10年以上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活动度及术后影像学改变,分析假体生存情况及影响假体生存的因素。结果 160例(177膝)随访10年以上,术后平均随访11.9年(10~18年),总的10年假体生存率为93.6%,15年假体生存率为92.8%。后十字韧带保留假体与后稳定型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与不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56.58±11.05)分,末次随访为(92.29±10.95)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4.8°±24.0°,末次随访为99.7°±17.6°,膝关节伸直迟滞由术前平均8.4°±9.1°改善为0.5°±2°。翻修手术15例,原因为感染10例、无菌松动3例、关节僵硬1例、髌骨原因1例。结论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可获得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10年假体生存率可达90%以上。是否保留后十字韧带、是否行髌骨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长期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