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入路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选择胸腰段外伤性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2例,男47例,女15例,年龄22~41岁。按自愿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后路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组(N=32例):伤椎临近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后路全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经关节突入路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组(N=30例):伤椎及临近上下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经关节突入路微创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随访时胸腰段骨折术后矫正率、患者术后腰痛JOA评分,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可见微创手术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入路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技术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达到较好的稳定脊柱的效果,此方面的研究是脊柱微创外科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往往出现肌肉膨出体外、大量组织液渗出导致肌肉创面不新鲜、易发生感染等不利于患者恢复,应用封闭负压引流可以保护创面,避免局部毒素入血。目的:观察基于自主研发的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切开减压后采取自愿的原则,给予基于自主研发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合成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和常规切开减压敷料包扎治疗。观察治疗后3d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及肉芽颗粒的新鲜度。结果与结论:采用自主研发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合成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后均能明显保护患者的肝肾功能,肉芽组织颗粒的新鲜度为满意,优于常规切开减压敷料包扎组(P〈0.05)。采用合成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组打开封闭负压时部分患者出现周围区域水泡。提示自主研发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能有效引流,避免患者毒素入血保护肝肾功能,同时肉芽组织颗粒的新鲜度满意,可为后期植皮提供良好的组织创面,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基因活化材料是新型的专为组织工程设计的转基因材料.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不愈合、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目的:分析目前基因活化材料在骨科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Gene-Activated-Matrix,GAM"英文检索词及"基因活化材料,组织工程,骨与软骨损伤修复,肌腱韧带损伤修复"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9-01/2010-09相关文献128篇.纳入与骨组织工程及基因活化材料有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及临床性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保留其中的26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可利用基因活化材料修复关节软骨损伤,通过转基因的靶细胞持续大量分泌生长因子来修复损伤的关节软骨.目前,基因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因转染的安全性、基因表达的可控性、以及寻找合适的基因载体.同时,基因活化材料治疗为韧带和肌腱损伤愈合也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基因活化材料治疗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人工肿瘤型假体置换术是以保肢治疗为主的综合外科治疗方法,文中探讨此手术的护理及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进行安全边界切除,术前做好介入护理和皮肤准备,施行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早期有序的功能锻炼指导。并对膝关节功能锻炼情况定期随访。结果 62例患者随访6~103个月,4例出现肿瘤复发,3例出现并发症。膝关节屈曲90~98°,伸直达180°,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the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保肢者进行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5.5%。结论对膝关节周围骨肉瘤进行人工肿瘤型假体置换术是外科治疗的主流,良好的护理和仔细的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分离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分离骨折复位困难的原因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外侧切口显露外侧半月板外侧缘,复位半月板后再复位平台外髁,对45例胫骨平台外髁塌陷分离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男27例,女18例;年龄15~76岁,平均3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14d,所有患者X线片提示胫骨平台外髁塌陷超过2mm或增宽大于5mm。术后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并通过观察患膝有无疼痛,关节活动度,有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面再塌陷并发症指标对疗效评估。结果:术后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31例,近解剖复位14例,钢板螺钉位置均满意。45例中42例得到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解除外固定后无骨折再移位,无术后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均在10d左右骨折部疼痛消失,3周后无压痛及纵轴叩击痛,3个月后X线提示所有病例骨折完全愈合。据Rasmussen评分标准优37例,良7例,尚可1例。结论:外侧半月板及塌陷骨块嵌顿是导致胫骨平台外髁复位困难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6.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OA的诊断目前多依据影像学检查,但敏感性较差,出现影像学征象时往往已经出现骨质破坏以及增生,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才能缓解症状。多项研究表明某些实验室指标可在影像学征象出现前对OA进行早期诊断,积极干预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文中就目前对OA诊断较为明确的实验室诊断指标的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背景:基因活化材料是新型的专为组织工程设计的转基因材料。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不愈合、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 目的:分析目前基因活化材料在骨科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以“Gene-Activated-Matrix,GAM”英文检索词及“基因活化材料,组织工程,骨与软骨损伤修复,肌腱韧带损伤修复”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9-01/2010-09相关文献128篇。纳入与骨组织工程及基因活化材料有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及临床性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保留其中的26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可利用基因活化材料修复关节软骨损伤,通过转基因的靶细胞持续大量分泌生长因子来修复损伤的关节软骨。目前,基因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因转染的安全性、基因表达的可控性、以及寻找合适的基因载体。同时,基因活化材料治疗为韧带和肌腱损伤愈合也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基因活化材料治疗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抑制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是一种能强烈抑制血管形成的因子,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因此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ES可用于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其他抗肿瘤治疗的效应,并可减少其不良反应。文中就E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复发或肺转移的骨肉瘤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由于尚未发现明确的骨肉瘤特异性抗原,因此,将经过修饰的骨肉瘤细胞作为肿瘤疫苗等免疫基因治疗,为骨肉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股骨颈骨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为治疗此年龄段股骨颈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16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56例(A组)、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B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60例(C组),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活动下地时间,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A、B组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A组术后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C组(P<0.05);但C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A、B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为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措施,建议以个体化医疗为原则,根据骨折类型、患者状况、年龄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