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87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84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SEER数据库中被确诊为ATC的405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对年龄、种族、性别、原发灶最大径、原发灶数量、甲状腺外组织侵犯、食管侵犯、气管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10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而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T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405例ATC患者中,发生肺转移107例,未发生肺转移29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最大径>4 cm、甲状腺外组织侵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预测发生肺转移的显著性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最大径>4 cm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AT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原发灶最大径>4 cm、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ATC患者极易发生肺转移,因此,一定要认真参考病理结果,若发现存在以上肺转移危险因素,则积极采取多模式治疗方案,并缩短随访时间,行相关检查(如胸部CT扫描、PET-CT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术后使用肠功能恢复汤(intestine function recovery decoction,IFRD)对前列腺癌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10月至2017年6月完成前列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计144例,根据术后是否进行了灌肠治疗及灌肠使用的方法分为未灌肠组、肥皂水组和IFRD组,对比研究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差异。多因素Logistic(逐步法)回归进一步研究影响前列腺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三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术前新辅助治疗、年龄大于65岁、术后合并症是影响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情况比较显示,术后腹腔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IFRD组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饮水时间IFRD组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与传统的灌肠剂肥皂水比较,IFRD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引流量及引流时间分别为(3.24±1.51) d、(15.10±3.36) ml、(3.86±1.16) d,均明显低于肥皂水组(4.44±1.78) d、(23.38±17.20) ml、(4.51±2.11) d(P<0.05)。结论:根治性前列腺癌术后给予IFRD灌肠可显著减少腹腔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可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以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排气排便,降低术后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结直肠早期肿瘤表面结构特征,期望能够找到预测JNET 2B型病灶黏膜下组织深层浸润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在本院诊断为JNET 2B型结直肠早期肿瘤共47 例。内镜特征包括分叶结构消失、表面存在深凹陷、呈现分层现象、紧实感、皱襞集中、Vi重度不整或存在Vn结构或JNET 2B重度不整,并分析其与病灶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分叶结构消失者黏膜层/黏膜下层浅层(M/SM-s) 4例(13.3%),黏膜下层深层(SM-d )11例(64.7%),P=0.001;紧实感者M/SM-s 2例(6.7%),SM-d 11例(64.7%),P=0.001;Vi重度不整或存在Vn结构者M/SM-s 3例(10.0%),SM-d 13例(76.5%),P=0.001;JNET 2B重度不整者M/SM-s 3例(10.0%),SM-d 16例(94.1%),P=0.001;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表面存在深凹陷者、呈现分层现象者和皱襞集中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结直肠JNET 2B型早期肿瘤,当病灶表面具有分叶结构消失、紧实感、Vi重度不整或存在Vn结构,以及JNET 2B重度不整时,常提示病灶具有深层浸润,需推荐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构建基于智能货架和物流机器人的手术室智能物流体系,缩短手术室物资库管理和派送时间及人力成本,精确盘点物资使用量及库存量.方法:引入智能货架和物流机器人,以耗材管理信息系统和手术麻醉系统为辅助,设置由智能回旋货架、智能物流机器人、智能冰箱和智能耗材柜组成的智能硬件系统,以及由物资管理系统、智能货架管理系统、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92例NSCLC患者相关资料,均进行CT检查,随后接受为期3年随访判断患者预后.分析患者胸部CT征象表现以及比例,患者预后情况,影响患者预后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密度...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对小鼠伊文思蓝静脉推注联合视网膜铺片的技术进行优化,以提高视网膜铺片染色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C57BL/6雄性小鼠尾静脉注射10g/L(1%)伊文思蓝0.3mL后体内分别循环10、20min,处死后摘取眼球,4%多聚甲醛分别固定20、40、60min,将不同体内循环时间及不同组织固定时间对于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及渗漏的影响进行了优化比较。尾静脉注射失败后,通过腹腔注射1%伊文思蓝0.3mL,体内循环3h,固定60min进行补救,观察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及渗漏。同时将尾静脉注射后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及渗漏与腹腔注射后的结果进行效果比较,确定最佳的体内循环时间以及视网膜铺片的条件。结果:尾静脉注射后,与体内循环20min,固定20或40min条件下视网膜血管情况相比,伊文思蓝体内循环10min,固定60min,视网膜血管走行、血管分支清楚,血管渗漏较少。尾静脉注射失败后,腹腔注射补救措施结果显示视网膜血管走行、各级血管形态清晰。腹腔注射伊文思蓝体内循环3h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体内循环10min相比,视网膜血管的走形、分布的效果无明显差别。结论:优化伊文思蓝静脉推注联合...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索母婴分离诱导产后子鼠的抑郁样行为及对小肠氨基酸和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方法:采用母婴分离建立子鼠抑郁模型,将 SD 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8)和母婴分离组( n=8)。对照组母鼠在产后不进行任何干预。母婴分离组的母鼠在正常分娩后与子鼠连续分离14 d,每天分离3 h。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子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子鼠小肠中氨基酸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子鼠肠道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 ASCT2、B 0AT1和LAT1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子鼠的体重在出生后第21天和28天减轻( t=4.925和 5.766,均 P<0.01),糖水偏好百分比减小( t=2.709, P<0.05),摄食潜伏期延长( t=–13.431, P<0.01),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延长( t=–3.616, P<0.01)。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子鼠小肠中的天冬氨酸浓度增加( t=–6.672, P<0.01),谷氨酰胺和甘氨酸浓度减小( t=3.107 和 9.781,均 P<0.01),同时 ASCT2 和 B 0AT1 蛋白表达减少( t=6.734和9.015,均 P<0.01),而 LAT1 蛋白表达增加( t=–8.942, P<0.01)。 结论:母婴分离诱导子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同时其小肠氨基酸浓度发生变化,肠道氨基酸转运体表达改变,提示肠道氨基酸功能失调与母婴分离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阿米替林通过调节酸性鞘磷脂酶(ASM)/神经酰胺(CE)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细胞模型脂质及生化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和L02细胞构建NAFLD细胞模型,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变化。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mi组、TNFα组、Ami+TNFα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内TG、TC及细胞上清液ALT、AST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内总的CE、ASM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SM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ASM mRNA水平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rkey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ASM蛋白和mRNA表达量以及CE、TG、TC、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Ami组ASM蛋白和mRNA表达量以及CE、TG、TC、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TNFα组ASM蛋白和mRNA表达量以及CE、TG、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TNFα组比较,Ami+TNFα组ASM蛋白和mRNA表达量以及CE、TG、TC、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ASM/CE通路促进脂质积聚、导致脂肪变,阿米替林可通过抑制该通路改善NAFLD肝细胞的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索微创Nuss矫治术对漏斗胸患者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漏斗胸患者根据单双号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微创Nuss矫治术)和对照组(50例,Wada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M-SSQ各项评分、FEV1%pred、FVC%pred、FEF75%pred、FEF50%pred、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搏出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Nuss矫治手术用于漏斗胸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具有美观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白芷抗惊厥作用的潜在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白芷有效成分,并收集其对应作用靶点。通过疾病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OMIM、TTD)检索与convulsion相关靶点;使用R×643.7.2软件绘制韦恩图,筛选白芷有效成分与convulsion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分析,通过Bioconductor数据库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白芷有效成分19个,有效成分与疾病convulsion交集靶点24个。“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中,β-谷甾醇、豆甾醇、别欧前胡素、珊瑚菜素、欧前胡素和异珊瑚菜素等为该网络主要有效成分。PPI网络中ADRA1B、CASP3、CHRM1、ADRB2、AR和CHRM2等为该网络中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表明白芷可能通过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Cocaine addiction和Cholinergic synapse等信号通路发挥抗惊厥作用。结论白芷抗惊厥潜在有效成分主要包括β-谷甾醇、豆甾醇、别欧前胡素、珊瑚菜素、欧前胡素、异珊瑚菜素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调控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Cocaine addiction和Cholinergic synaps等信号通路相关,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