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01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6篇
中国医学   74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以阿胶为例探讨"补血"功效的中西医内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从阿胶补血功效的历史记载,中西医"血"本质探讨,中医"血虚证"与西医"贫血"的关系,中西医治疗缺血常见药物比较以及阿胶补血的现代内涵,5方面进行文献分析归纳。结果阿胶补血功效古今均有记载,被历代临床所证实;中西医"血"的概念本质不同;中医"血虚证"与西医"贫血"概念不同;中西医治疗缺血常见药物的现代研究具明显区别;阿胶补血功效存在现代药理研究基础。结论中西医"补血"概念存在本质区别,大众应正确认识中西医补血功效的不同,正视阿胶补血功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应用文献提取、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频药物组合,揭示中医治疗MM用药特点,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药和多发性骨髓瘤为关键词,探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首方剂,共含中药285味,频数共1492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10的中药共42种,频数≥15的中药共26种,前三种分别是熟地黄、当归和黄芪;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肾、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13种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可提取5个聚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3.
为了总结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相关研究及发展状况,为食管癌的治疗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与治疗思路,查阅近10 a相关文献,并从理论认识、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近年来中医药在食管癌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等理论认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临床上中医药在食管癌围手术期可进行辅助治疗,与化疗药或放疗联合治疗可以起到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在实验方面,中医药对食管癌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及降低其侵袭能力、调节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涉及多个分子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系统评价健脾类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和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获得所有健脾相关治法为主要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整理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97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脾类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比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明显(CSS评分)[RR=1.22,95%CI(1.09,1.37),P<0.01];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改善[MD=-2.83,95%CI(-4.20,-1.46),P<0.001](NIHSS评分),[MD=-4.17,95%CI(-5.35,-3.00),P<0.001] (CSS评分);ADL-Barthel指数的积分明显改善[MD=9.39,95%CI(6.50,12.29),P<0.001]。结论 相较于常规治疗,健脾类治法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恢复中风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由于研究方法学及文献报告质量的限制,仍需进一步开展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5.
李庆海教授在临床中主张心悸治络、心悸醒脾、心悸治肾。心悸治络:对因虚致心悸者,用益气养血充络之法,气足则血旺而运行有力,血足则络得充养而心神得藏。常用黄芪、人参、阿胶。大剂量黄芪益气养血,补扶虚损。心悸醒脾: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通过温里、补益、芳香等药物醒脾、健脾、运脾,醒复脾之神机。常用脾脏第一要药白术,配合人参、炙甘草、茯苓益气健脾。心悸治肾:治疗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心悸时,从肾着手,予滋肾填精、温肾助阳药治之,常用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  相似文献   
36.
对近年来中医药辨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目前中医临床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主要分为气血双亏、热毒郁结、气阴两伤、瘀血内阻4型;临床上使用次数较多且临床效果较明显的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复方制剂有益艾康胶囊、五味灵芪胶囊、唐草片、复方三黄散、艾宁颗粒等;甘草、黄芪、黄芩、金银花、丹参、柴胡、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8味中药皆已经被证实具有高效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活性的作用;清热解毒中药中的紫花地丁、穿心莲、牛蒡子、紫草、金银花、苦参、夏枯草、贯仲、狗脊、黄连、淫羊藿、蟛蜞菊已经被证明具有抑制HIV病毒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地骨皮(枸杞Lycium chinense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地骨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麻酰胺G(1)、茄根酰胺甲(2)、7-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N2,N3-bis(4-hydroxyphenethyl)-6-meth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amide(3)、2-羟甲基-5-羟基-吡啶(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酚(5)、绿原酸乙酯(6)、阿魏酸十二烷基酯(7)、邻苯二甲酸(2,5-二甲基己基)二酯(8)、二氢红花菜豆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9)、苯乙醇吡喃木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10)、2-苯乙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它乔糖苷(12)、丁香酸葡萄糖苷(13)、异东莨菪苷(14)、东莨菪苷(15)、地骨皮苷甲(1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7)、(-)-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8)。结论化合物1~5、7~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8.
李璐  董诚明  朱畇昊  夏伟 《中草药》2019,50(15):3673-3680
目的研究不同居群连翘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连翘25个自然居群的样本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32软件分析多态位点百分率(P)、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I);居群间遗传一致度采用NTSYSpc-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选出13条ISSR引物,扩增出353条清晰条带,物种水平P为100%,H为0.252 3,I为0.394 0,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31 8,居群间基因流(Nm)为1.007 0,遗传距离0.031 0~0.155 5;NTSYSpc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将25个聚群划分为2大类,7分组;连翘个体间进行聚类分析,195份连翘样品划分为2大类,5分组。结论连翘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连翘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与生态因子和生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9.
A new homoisoflavanone, (3R)-5-hydroxy-7-methoxyl-3-(2′-hydroxy-4′- methoxybenzyl)-chroman-4-one (1), together with six known analog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s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ll compounds were tested for their estrogenic activity using the MCF-7 estrogenresponsive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At a dose of 0.1 μmol/L, compounds 17 exhibited significant proliferative effects on MCF-7 cells compared with E2. The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ity of compounds 3, 5, 6, and 7 may be the binding with ERR.  相似文献   
40.
Acute lung injury (ALI) arises from uncontrolled pulmonary inflammation with high mortality rates. Atractylodin (Atr) is a polyethylene alkynes and has been reported to possess anti-inflammation effect. Thus,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tr on lipopolysaccharide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LI.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tr treatment not only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LPS-stimulated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but also lessened the myeloperoxidase (MPO) activity, the wet-to-dry weight ratio of the lungs, protein leakage an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Moreover, Atr inhibited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interleukin (IL)-6, IL-1β an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MCP)-1 secretion in BALF. Furthe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uch inhibitory effects of Atr were due to suppression of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NOD-) like receptor protein 3 (NLRP3) inflammasome and toll like receptor 4 (TLR4) activation, likely contributing to it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Collec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tr may be an effective candidate for alleviating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