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疾病轻重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进行中医症状积分、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和CT评分,分析各种证型与急性胰腺炎轻重评分值的关系。结果:CT评分值方面,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的CT评分值为高,与其余二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肝胆湿热证的CT评分值又高于肝郁气滞证。Ranson积分值方面,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为高,其中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的Ranson积分值已接近重症评判标准,与其余二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PACHEⅡ评分方面,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组为高,已接近重症评判标准(APACHEⅡ≥8),与其余二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胆湿热证的APACHEⅡ积分值虽高于肝郁气滞证,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以胃肠热结证和肝胆湿热兼胃肠热结证为主;轻型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主要为肝郁气滞证和胃肠热结证。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电针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损害纤维化及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减缓高血压肾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SHR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组及针刺组,每组8只;Wistar-Kyoto大鼠8只为正常组。氯沙坦组予氯沙坦钾溶液(30 mg·kg-1·d-1)灌胃,针刺组电针双侧“肾俞”“膈俞”,每次15 min,治疗均隔日1次,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末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治疗前及治疗6、12周末测量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PAS染色法观察肾小球与肾小管基底膜等细胞外基质,MASSON染色法观察肾组织基底膜及胶原纤维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肾组织TGF-β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肾组织TGF-β1及EMT标志物钙黏蛋白E(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表达。结果:治疗前与治疗4、8、12周,模型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组(P<0...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T1期结肠神经内分泌肿瘤(colonic neuroendocrine tumor,C-NET)转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比较未转移(T1N0M0期)C-NET患者接受局部切除治疗(local excision,LE)或根治性手术治疗(radical surgery,RS)后的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分析SEER数据库内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经病理学诊断为T1期C-NET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C-NET患者发生转移的影响因素。将未发生转移的C-NET患者分为LE组和RS组,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进行1∶1匹配,卡钳值设定为0.02。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分析患者5年癌症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转移对生存的影响。结...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育肾培元方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肾虚型DO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育肾培元方口服;对照组42例予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口服。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雌二醇(bE2)、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数(AFC)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bFSH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AMH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M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AFC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经量减少、腰膝酸软、潮热出汗、头晕耳鸣、性欲减退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经量减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欲减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月经周期不规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育肾培元方治疗肾...  相似文献   
85.
基于“脾主肌肉”理论,细心品读《疡科纲要》后在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从“毒、热、瘀、虚”来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病的学术思想。肾病下肢疮疡病与毒、热、瘀、脾虚关系密切,脾虚是致病之本,久病及肾,毒热瘀是致病之标,三者相互影响,始终贯穿疾病,伏毒不解,变化多端。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患无外乎从“毒、热、瘀”三邪的干扰破坏,及其内在“虚”所致正气不足、脾不生肌来论治,治疗上,固护脾肾是关键大法,同时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之法以防疾病传变。故治疗应分清虚实,正邪病因,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来临证论治,方可起到有的放矢,效如桴鼓之验,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纾肠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优效性检验临床试验设计,收集12家上海市脾胃病专科联盟加盟单位就诊的IBS-D患者179例,最终入组受试者120例,采用中心分层区组化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42例,给予纾肠方)、对照组(43例,给予疏肝饮)和安慰剂组(35例,给予十分之一剂量药物)。3组同时给予低可发酵的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饮食指导。治疗周期为8周。采用符合方案集(PPS)为主要数据集进行疗效评价,依据意向性分析原则进行安全性分析。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肠道严重程度评分(IBS-SSS)及中医证候评分;次要疗效指标为腹痛/腹部不适视觉模拟(VAS)评分、腹泻评分、临床症状痊愈率和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结果 PPS集纳入110例,其中试验组39例,对照组39例,安慰剂组32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14~56天时IBS-SSS评分均降低(P<0.05),56天时多梦易醒、急躁易怒、善思多虑症状评分及脾虚次症均降低(P<0.05),治疗...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左金丸醇提物通过能量代谢糖酵解对人结肠癌细胞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ET)抵抗的调节机制。方法 将人结肠癌SW620细胞分为对照组、CET组和左金丸醇提物联合CET组,CET组加入含有100μL不同浓度(0.5、1、2、4和8 mg/mL)的CET的培养液,左金丸醇提物联合CET组加入含有100μL不同浓度(0.5、1、2、4和8 mg/mL)的CET以及50μg/mL左金丸醇提物的培养液,对照组不作处理,每组设4个复孔。培养24、48和72 h后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EGFR(phosphorylated EGFR,p-EGFR)、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和p-mTOR等EGFR通路上下游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相关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产...  相似文献   
88.
背景与目的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通过与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相互作用,在免疫检查点应答中发挥作用,但是,PD-L1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探讨了PD-L1在卵巢癌进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对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和卵巢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在PD-L1敲减的卵巢癌细胞中进行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实验。通过免疫沉淀、质谱、染色质免疫沉淀、斑马鱼和小鼠实验,探讨PD-L1在卵巢癌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PD-L1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促进卵巢癌的转移和侵袭。在机制上,PD-L1直接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相互作用,并激活FAK/AKT通路,进而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进展,并与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同时,研究发现PD-L1为致癌转录因子c-JUN的下游调控因子,从而使PD-L1在卵巢癌中高表达。此外,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