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滇重楼无公害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重楼产区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科学的种植技术规范,规范化生产程度较低、病虫害严重、滥用化肥和农药等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滇重楼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滇重楼的无公害栽培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针对滇重楼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包括GMPGIS-II指导基地选址、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该体系可为滇重楼无公害精细化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旨在为制定菊花科学施肥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壤培养试验,在采收期进行采样测产,分别测定药材总黄酮、绿原酸、可溶性糖、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以及药材提取物对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适量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菊花药材产量,增产幅度达130%。适量施用磷肥还可显著提高菊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累积量,从而显著增强了菊花清除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即抗氧化活性。而菊花中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磷肥(P2O5)施用量过高(0.20 g.kg-1)会导致菊花早熟,从而降低菊花产量,并也导致菊花活性分含量、累积量及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菊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及菊花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等指标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菊花种植生产上应重视施用磷肥,综合比较菊花产量、活性成分含量与累积量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等因素,建议菊花全生育期内磷肥施用量在0.26~0.28 g.kg-1为适宜。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测定浸出物、粉末色差值、灰分、水分、鞣质和没食子酸含量,结合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不同方式加工的诃子药材的质量。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方法对诃子进行浸出物、粉末色差值、灰分、水分和鞣质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没食子酸含量。采用熵权法计算浸出物等6个指标的权重,同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对关联度,对21份诃子的质量进行排序。结果:诃子药材浸出物、粉末色差值、灰分、水分、鞣质质量分数和没食子酸质量分数分别为38.68%~62.04%、33.87%~47.30%、3.39%~4.20%、7.10%~12.55%、9.60%~22.56%、2.25%~5.54%;权重分别为0.169 3、0.166 4、0.168 5、0.168 5、0.165 3、0.162 0;相对关联度为0.301 0~0.598 5,其中17号样品的关联度最高(0.598 5)。结论:以浸出物、粉末色差值、灰分、水分、鞣质含量和没食子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可评价诃子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纳西族药用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研究”项目调查所得的丽江纳西族民间验方进行整理与分析,为传承和保护纳西族医药提供相关资料。方法 对验方的组成药材进行基原鉴定,对药材的地方用名、别名予以规范和统一。将民间验方按照病证归属分类整理,采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验方的药物频次、主治疾病及常见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鉴定972味药材的基原,对734味药材进行了药名规范,整理纳西族比较有特色的药材27种。2019首验方中共使用了855味药材,主治疾病涉及16个大类,验方数量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脏腑病及相关病、外感病、中毒及意外伤害病。治疗温疫病、脾系病的验方中主要使用中药或者与中药同名但基原有差异的地产药材,治疗创伤病的验方中多用地产药材。结论 通过药材基原鉴定、药名规范化和数据挖掘,整理了纳西族民间验方中比较有特色的药材品种、用药有地域特色的疾病,总结了验方治疗常见病的用药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35.
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草果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产地、入药部位、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此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草果”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代本草均以草果为正名,尚有草蔻、豆蔻、漏蔻、老蔻、草豆蔻等别名。历代所用草果的主流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的干燥成熟果实,但宋代草果常作为豆蔻或草豆蔻的别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将草果作为单独药材分条记载的本草,清代及其以前受早期古籍的影响,仍有部分书籍将草果与其他姜科植物混淆,直至近现代才将其区分开来。历代本草记载草果的产地为云南、广西,后逐渐扩充至贵州等地,现云南为我国草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成为草果的主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记载草果的采收时间为阴历八月,多为去壳生用或煨炒;现今草果的采收期一般在10—11月,采收后晒干或烘干。关于草果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记载古今文献基本一致,即性温,味辛,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草果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A. tsaoko为其药用基原,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要求,未标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