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农村患者对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筛选指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前期工作“10省市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确立了一系列的农村适宜诊疗技术筛选指标。指标体系从3个方面来筛选和评估农村中医适宜诊疗技术,分别是一级指标: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二级指标:技术成熟度,可操作性,辅助设备和技术规范程度;三级指标:普适性和可接受性。本次通过对5省市农村患者的问卷调查,了解农村患者对筛选指标的认可程度和各项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再次对确立的筛选指标进行评估,为最终确定筛选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权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价“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由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填写该量表,收回有效量表106份。进行了分半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分析,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分析。结果量表分半信度为0.9396,Cronbach’SAlpha系数为0.9003;躯体症状、心理状态、社会交往3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均高于0.75。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主观症状”、“客观症状”、“心理感受”、“社会交往”4个领域。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和中风迟缓性瘫痪患者除“社会交往”领域外,在其他领域和量表总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显示有一定的区分效果。结论该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临床效果评定方面的工具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刘家瑛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中风治疗中心及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 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经验颇丰,尤其对中风的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84.
目的以旋覆代赭汤中人参和甘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高压中药煎煮机,初步探索复方中人参和甘草在高压煎煮时浸泡时间对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浸泡时间:0、10、20、30、40、50、60、120分钟。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煎煮次数:1次。用简单对比实验法确定煎煮工艺。每种工艺取旋覆代赭汤(人参6g、旋覆花9g、代赭石9g、炙甘草6g、清半夏9g、大枣4枚、干姜10g)10剂,使用高压煎药机进行煎煮,重复3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其煎煮液中所含5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甘草酸铵、绿原酸含量,计算、比较不同煎煮工艺下煎出液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并绘制溶出曲线。结果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条件下,不同浸泡时间对旋覆代赭汤中人参、甘草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的高压煎煮条件下,煎煮前的浸泡时间对药材中部分成分的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5.
探讨民国时期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内容特点及学术思想,通读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并对其分析研究.发现其学术思想为中西汇通,尊古而不泥古,用西学西医而不崇洋.其内容特点主要表现为:经穴学科学化,问诊审病取穴广,针刺每多切穴,推崇药线、温熨灸法,小儿推上拿下以补泻,外科治疗内以针灸外辅敷贴涂糁,自创针灸符号.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祛痹方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氧自由基代谢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的影响,探讨祛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选取1 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60只采用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的方法 诱导制备关节炎模型,免疫15天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组、雷公藤多苷治疗组、祛痹方高剂量及低剂量组,每组15只,予以灌胃给药,祛痹方高剂量组:6.66 g/(kg·d);祛痹方低剂量组:3.33 g/(kg·d);雷公藤多苷组:9.68 mg/(kg·d);空白对照组和CIA模型组大鼠灌服等体积纯净水。每日1次,连续4周。饲养期间测量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治疗4周后处死动物,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浆中SOD、MDA和GSH-P×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膝关节HIF-1α的表达。结果 (1)与CIA模型组比较,祛痹方高剂量组与雷公藤多苷组大鼠关节肿胀度均显著减轻(P〈0.01,P〈0.05),且祛痹方高剂量组关节肿胀度明显轻于雷公藤多苷组(P〈0.05);(2)与CIA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及祛痹方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浆GSH-P×活性明显升高,MDA活性降低,雷公藤多苷和祛痹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浆SOD活性明显升高(均P〈0.05);(3)与CIA模型组比较,祛痹方高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膝关节HIF-1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祛痹方低剂量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痹方可显著减轻CIA模型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其疗效优于雷公藤多苷。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关节HIF-1α表达及调节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在医学尤其是经络研究领域的应用规律。方法通过介绍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的自身特点,总结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阐述鱼类在经络研究中的运用。结果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的皮肤作为一种直观感觉器官,具有其他器官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神经系统是所有器官组织中最复杂的系统,而皮肤却直观可视,尤其是透明观赏鱼类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可以直视鱼的内部器官,也为神经系统的可视性研究提供了可靠保障。结论通过对透明斑马鱼等实验研究切实体会到,鱼类在医学实验中具有其他实验动物无法比拟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8.
Wang XL  Fang JL  Zhou KH  Wang Y  Ho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ao T  Liu BY  Zhu B 《中国针灸》2011,31(10):905-909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 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 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 36 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 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 36 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 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 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总结基于任务态fMRI的针刺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试验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7个数据库中检索近5年基于任务态fMRI的针刺研究,共纳入文献66篇,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受试对象特征、研究设计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66篇文献受试对象以健康人为主,平均样本量为18.5例/组;针刺干预以手针为主,53.0%(35/66)的研究为单穴刺激,仅28.7%的研究记录了患者得气情况;针刺任务设计以组块设计和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应用最广。结论:任务态fMRI针刺研究在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方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建立规范、切合临床实际的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研究方案的规范化和结果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90.
You W  Shi YJ  Han YJ  Jia BH  Tu Y 《针刺研究》2010,35(4):261-266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进而探讨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百优解组、束缚组、电针组、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电针加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21d造模。选取"百会"透"印堂"穴电针治疗慢性应激模型大鼠,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负反馈通路。放射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质酮含量,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海马、下丘脑、垂体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束缚组大鼠肾上腺皮质酮的分泌明显增多(P0.05),而电针组与束缚组比较皮质酮的过度分泌明显降低(P0.05)。束缚组大鼠GRmRNA在海马、下丘脑及垂体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电针组与束缚组比较海马、下丘脑、垂体GR的生成增多(P0.05)。以上两指标,模型组和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的变化与束缚组一致;与模型组比较,百优解组仅可明显升高海马GRmRNA的表达(P0.05);与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比较,电针加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可降低肾上腺皮质酮的含量(P0.05),升高海马GRmRNA的表达(P0.05),但其降低肾上腺皮质酮含量和升高下丘脑、垂体GRmRNA表达的作用均不及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对糖皮质激素的过度分泌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并可通过增强GRmRNA的表达,改善HPA轴负反馈中枢的功能障碍。当HPA轴负反馈通路被阻断后,电针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