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6):241-244
茵陈蒿汤是临床上治疗肝胆病的有效方剂,茵陈蒿汤及其有效成分绿原酸、栀子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等,能改变肝内细胞膜表面结构及其渗透性,调节信号通路,调节某些与肝功能有关的蛋白酶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和库普弗细胞以及星状细胞活化,因而具有较显著的抗肝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茵陈蒿汤用于肝胆病方面的临床及药理作用机制,对其主要有效成分、具体作用靶点进行进深入地探讨,并对其用药前景进行展望,为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埃克替尼对二甲基亚硝胺(DMN)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4)、扶正化瘀组(n=12)与埃克替尼组(n=12)。模型组、扶正化瘀组和埃克替尼组以DMN 10μg·kg-1体重腹腔注射复制肝纤维化模型,每周连续3 d,连续4周;首次注射剂量为正常剂量2/3。自造模第3周开始,扶正化瘀组与埃克替尼组分别给予扶正化瘀胶囊4.0 g·kg-1、埃克替尼5 mg·kg-1灌胃,每周连续7 d,连续4周。HE染色与胶原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与胶原沉积,试剂盒检测血清肝功能水平,Jamall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腹水发生率、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HY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明显减少,肝组织炎症及胶原沉积加重(P<0.01),肝组织α-SMA及TGF-βm RNA表达增多(P<0.05)。埃克替尼可明显减少造模大鼠腹水发生率,降低ALT、AST、T.Bil水平和肝组织HYP(P<0.05),减轻肝组织炎症及胶原沉积(P<0.05),下调肝组织α-SMA及TGF-βm RNA表达(P<0.05)。结论埃克替尼能够改善DMN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53.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相关基因表达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于每周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0.5%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周末取模型组6只做动态观察。第3周初开始,在持续造模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到4周末,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末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情况下,杀鼠取材,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胶原半定量,并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分析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4周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明显升高(P<0.01);病理观察肝组织炎细胞显著浸润,胶原显著沉积(P<0.01),肝组织白介素1(IL-1b)、Cd6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4(Tnfrsf1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Tnfrsf9)、TNF受体超家族成员6(Fas)、Cd14、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α2(Col1a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al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3(Mmp23)、趋化因子配体21(Ccl21)、蛋白激酶Cβ(Prkc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MAPK通路被激活。经2周治疗后茵陈蒿汤能显著降低DMN诱导的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抑制组织炎细胞的浸润与坏死,胶原沉积,并下调了肝组织IL-1b、Cd68、Tnfrsf14、Tnfrsf9、Fas、Cd14、Ctgf、Col1a2、Igfals、Igf1、Igfbp1、Mmp12、Mmp2、Mmp23、Ccl21、Prkcb基因的表达,抑制了MAPK通路的活化。通过全基因芯片的分析,在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后基因表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验证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诱导肝纤维化形成,其机制可能是调控了KCs,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可能参与调控MAPK通路,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292-1294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临床提供了运用"五行生克"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其实经方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五行生克、即病防变的的思想,而五行之中复有五行,详析病机,可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作者运用此思路治疗很多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作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最初是由Friedenstein等报道,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一类来源于骨髓的贴壁单核细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而且经过20~30代常规传代培养后仍能保持其分化能力[1],这类具有未分化、非造血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等特征的细胞被发现后的十余年里内,被称为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样集落单位等等多种名称,最终被Pittenger等统一命名为间充质干细胞(MSC),并明确这类细胞不仅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还可分化为多种间质组织细胞,包括脂肪细胞、肌肉、肌腱等等[2],随后,BMSC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M SC不仅仅来源于骨髓,还可以从脂肪、脐带血、羊水、胎肝等组织中分离获得,其中骨髓为来源最容易和含量最多的组织[3]。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现有数据库资料进行挖掘,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方法:检索国内外2000年1月至2021年5月已发表的NAFLD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并构建数据库。运用Excel表统计数据库中所有NAFLD证型频率及证型构成比;对数据库中采用同一NAFLD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标准,异质性较小的文献数据运用Stata16.0进行Meta分析计算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结果:共纳入110篇文献进行中医证候频率及证型构成比的分析。其中NAFLD中医证型频率>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证型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统一NAFLD证候诊断标准2011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后选取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痰湿内阻证合并构成比为28%,95%CI为0.26~0.30、肝郁脾虚证合并构成比为25%,95%CI为0.23~0.28、湿热蕴结证合并构成比为20%,95%CI为0.18~0.22和肝郁气滞证合并构成比为15%,95%CI为0.13~0.16。结论:结合文献分析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是NAFLD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出补中益气汤的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GeneGards、OMIM疾病数据库筛选出该病靶点,借助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出补中益气汤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R软件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的分析。结果:共得到补中益气汤有效活性成分182个,通过116个潜在靶标作用于SUI,富集得到GO中2 115个生物过程条目和144条KEGG通路。结论:补中益气汤主要通过槲皮素、山萘酚、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7-O-甲基异丁香酚、利可考酮、β-谷固醇、福莫宁、美迪紫檀素、柚皮苷、糖醇等活性成分调节SELE、ICAM1、MMP3、MAPK14、CD40LG、PLAU、CCNA2、ERBB3、CASP1关键靶点,调控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膀胱癌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前列腺癌信号通路、胰腺癌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来治疗SUI。  相似文献   
58.
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程序,在肝脏的营养和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肝细胞自噬,可保护细胞应对外界不良刺激,但若自噬过度,可以引起肝细胞自噬性细胞死亡。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细胞,自噬可为其活化提供能量,但也可能导致其死亡。简述了自噬与肝细胞、HSC的关系;介绍了近年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与自噬的关系,提出了深入研究肝纤维化过程中自噬与调节通路间的关系,可为研发抗肝纤维化药物提供新靶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中药对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影响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提供经验性干预方药和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肿瘤科住院治疗并接受中西药治疗的肿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分为未发生肝损伤组和肝损伤组,对两组患者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类别进行频数统计比较,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Apriori算法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最后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对分析得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 两组患者共纳入240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86种,累计使用频次4539次;其中,未发生肝损伤组使用频次≥20%的中药26味;肝损伤组频次≥20%的中药30味。将使用频次排名居前30位的药物作为高频药物,两组频次排名居于前10味的均为甘草、半夏、山慈菇、白术、人参、黄芪、茯苓、黄芩、白芍、柴胡;但未发生肝损伤组南沙参、补骨脂、厚朴、玄参、鹿角频次排名靠前,肝损伤组干姜、附子、桂枝、鳖甲、猕猴桃根频次排名靠前。两组药物均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药最为常用,肝损伤组...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分析仙灵骨葆胶囊的肝毒性,为其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1994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肝毒性表现、肝损伤的因素、毒性机制、减毒应对措施等方面对仙灵骨葆胶囊肝毒性研究概况进行整理和总结。结果 仙灵骨葆胶囊的毒性成分主要是补骨脂和淫羊藿,与患者性别、年龄、药量等因素有关。结论 临床使用中应加强仙灵骨葆胶囊肝毒性的监测,以减少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