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313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0篇
  7篇
中国医学   1483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目的观察银杏黄酮甙(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与免疫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所收治的45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银杏叶胶囊,对照组口服强的松,治疗3个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在症状、肺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情况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66.67%;2组治疗前后肺总量(TLC)、肺活量(VC)、肺弥散功能(DLco)、IL-6、IL-8、TNF-α自身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杏黄酮甙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疗效并与免疫细胞因子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肺癌患者化疗期间中医证型及升血汤干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围化疗期中医证型的变化以及中药升血汤对化疗毒副反应、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Ⅲ、Ⅳ期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化疗加升血汤)及对照组(化疗加升白安),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及其它化疗毒性反应.结果 Ⅲ、Ⅳ期肺癌患者化疗前以气阴两虚及气虚痰湿兼血瘀为主要中医证型,化疗期间的中医证型逐渐向气阴两虚、痰瘀互阻的方向转化;两组在化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几率相似,但治疗组以Ⅰ度骨髓抑制为主,对照组以Ⅱ度骨髓抑制为主.对照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患者免疫功能较化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肝肾功能损伤例数明显减少.结论 中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期间以气阴两虚、痰瘀互阻为主要证型,升血汤能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节省医疗费用,对机体部分免疫功能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保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84.
导师张声生主任医师,治学严谨,临证二十余载,善于脾胃疾病的诊治。吾有幸侍诊张师于左右,深受启迪。张师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脾虚、脾湿、肝郁均可导致血瘀,且二者五行相克,关系密切,故其对于脾胃疾病的辨证,除从脾虚湿阻、肝郁气滞等论治外,往往还从瘀论治脾胃疾病。现将其临证妙用三七,从瘀论治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冠状动脉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方法的广泛应用,再灌注治疗成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重要治疗方法。而随之带来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即再灌注损伤现在愈来愈引起心血管医生的重视。如何防止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成为现今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包括缺血性预适应(IPC)、药物性预适应、中药预适应几个方面。预适应能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肌对再灌注损伤提高耐受能力、明显减少梗死面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并能改善心肌的收缩和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86.
副银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红斑、丘疹、浸润、鳞屑为皮损表现而少自觉症状的皮肤病.西医治疗疗效不理想,副作用较明显.综述近20年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副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明确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归纳副银屑病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血瘀、血燥3型,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29例.结果 29例中,27例一次性治愈,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29例中1例在伤口愈合后出现肛门少量渗液,术后半年瘢痕软化后,症状缓解,其它病例肛门功能均正常.随访27例一次性治愈病例1~4年,无1例复发.结论 切开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效果良好,不会造成肛门失禁.  相似文献   
88.
孔伯华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是温病学派大家,在学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说,将其推广到既治疗外感热病又治疗各种内伤杂病。他用药极有特色,自成一路,在温病学派偏寒凉注重养阴化湿的基础上,善用滋阴清热、芳化淡渗之品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病。先生认为今人的体质多见阴虚、肝热、脾湿,也可以说是“郁热伏气”的体质,感受外邪则发为伏气温病,为饮食劳逸情志所伤则发为内伤杂病。阴虚肝旺者治以滋潜柔肝.  相似文献   
89.
由于中西医诊断、治疗方式不同,导致中医医院在病人结构上也和西医医院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对医院的医疗设备的配置和管理都有重要影响。作者试图通过对中西医院不同点的对比和分析,揭示出现代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  相似文献   
90.
孙某,女,8岁。主因腹痛2年余于2004年7月20日就诊。患儿2年来腹痛,部位无规律,常胃脘部及脐周不固定疼痛,痛不甚重,喜揉喜按,且能缓解.时伴有胃脘饱胀不适,或有呃逆。患儿出生后至1岁内腹泻,面色发黄.少红润,平时纳食不佳,偏食冷饮,不爱吃菜,1岁后大便不调,便干时2~3日1次,呈干球状,便稀时2~3次/d,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近2年来,时腹痛,尤以学习紧张时疼痛较为明显。曾在外院诊治,肝功能未见异常,大、小便常规正常,血红蛋白112g/L,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服用过抗生素、抗酸药及胃黏膜保护药以及健脾理气之中成药。查体:面色萎黄,腹平软无压痛,舌质淡,苔中根白厚,脉沉弦。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