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18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云南白药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主要成分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10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只,手术制作所有兔桡骨中段骨干缺损模型,分别在左侧缺损间植入含有白药1~6号粉剂的医用明胶海绵,作为实验组.右侧同样手术处理,只是骨缺损中植入不含白药粉的医用明胶海绵,作为对照组,分别为白药1号、2号、3号、4号及6号组;观察不同时期1~6号白药原药成分对骨痂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在骨折愈合的早期及中期,1~6号白药原药成分增加骨痂中VEGF基因表达的表达水平;各组以术后2周VEGF表达水平最高,术后12周表达水平最低.结论白药原药成分在骨折愈合的早、中期,具有提高骨折后骨痂内VEGF表达的作用,从而加速断端微血管新生重建,改善骨折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及经内毒素预处理后损伤脊髓中转录因子Nrf2及凋亡蛋白Caaspase-3的表达.方法SD大鼠1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LPS预处理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模型,在术后1、3、5、7...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江津区中心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77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08例;年龄63~99岁,平均81.5岁。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静脉应用TXA组[59例,手术开始时将TXA1g(200m L)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生理盐水100m L注入髓腔]、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59例,手术开始时将TXA0.5g(100m L)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TXA0.5g(100m L)注入髓腔]和不使用TXA组[59例,术前予100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生理盐水100m L注入髓腔]。计算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统计输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隐性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617.18±184.93)m L,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555.62±135.49)m L,不使用TXA组(679.63±165.75)m L;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699.32±188.94)m L,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636.58±134.41)m L,不使用TXA组(760.97±165.99)m L。隐性失血及总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均低于不使用TXA组,且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的隐性失血、总失血量低于静脉应用TX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3组相近(P0.05)。静脉应用TXA组3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5.08%,3/59);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2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3.39%,2/59);不使用TXA组1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腘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第10天突发脑梗死(3.39%,2/59),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Ⅱ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应用TXA能有效减少术后隐性失血,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较单纯静脉应用TXA效果更佳,且并不增加术后血栓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一个新的影像学标志以预测髌骨脱位患者是否合并过大的股骨前倾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35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1例。平均年龄21.3岁。纳入患者的股骨前倾角为28.3°±8.3°,胫骨扭转角为29.0°±8.9°,股胫参数-1.3±11.1。将膝关节MRI的错位征定义为股骨髁间窝外侧壁与胫骨平台外侧髁间嵴的错位。膝关节MRI错位征阳性层面数为1.49±1.25。结果:纳入的35名患者中有25人出现错位征。错位征阳性与阴性的组别中股骨前倾角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股骨前倾角的数值则与错位征在膝关节MRI出现的层面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错位征可见于髌骨脱位患者膝关节MRI中,并且可作为预测患者是否合并股骨前倾角过大的影像学指标之一。其股骨前倾角的数值可通过膝关节MRI中错位征出现的层面数加以预测。  相似文献   
55.
目的:不良的髋臼杯摆放角度显著影响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生存率,目前针对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缺乏可靠的术中解剖标志来辅助髋臼杯前倾的摆放,本研究分析了髋臼前后切迹相对于骨盆在三维空间内的成角特点,探讨了髋臼前后切迹对DDH THA臼杯前倾摆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的正常人、DDH病人髋关节CT数据(正常人组22人,共44髋;DDH组66人,共117髋)。凭借髋臼前后切迹构成的连线,依据不同的前倾角定义,测量3种切迹前倾角度(手术学、放射学、解剖学),分析不同类型髋关节中每个角度与对应臼杯安全角度的关系,并探究相应角度与DDH平片学指标的联系。结果:普通髋臼组与Hartofilakidis A型 DDH髋臼组中,髋臼前后切迹在CT上均能够清晰辨认,且2组的切迹手术学前倾角(surgical anteversion of acetabular notch,SAAN)(普通髋臼:22.4°±5.5°;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25.5°±7.4°)处于臼杯手术学前倾安全范围内(6°~36°);在SAAN非安全的DDH髋臼组平片指标中,相较于安全组,Lateral center-edge(LCE)角更小(-2.3°±13.0° vs. 5.6°±12.3°,P=0.013),侧方脱位距离(20.9 mm vs. 15.9 mm,P=0.006)、Tonnis角(35.4° vs. 30.8°,P=0.005)更大。结论:髋臼前后切迹在正常或低脱位型DDH髋臼中CT识别率高,可以作为术中一个特定的解剖标志。对于发育正常髋臼与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从骨盆矢状位来看,髋臼前后切迹可以作为髋臼杯前倾摆放的良好解剖参考标志。SAAN臼杯前倾定位法应避免在平片显示LCE角显著减小,侧方脱位距离、Tonnis角显著增大的髋关节中使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关节镜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的关节镜下表现、术后康复、临床疗效、并发症.方法:应用关节镜对我院2005年9月到2007年2月收治的9例亚急性(7例)、急性(2例)冈上肌腱钙化性炎进行治疗.全身麻醉后患者健侧卧位,关节镜经后入路观察盂肱关节和肩峰下滑囊,了解关节镜手术入路及其解剖危险因素;观察病变的关节镜下表现,分别经前入路和前上入路清理盂肱关节和肩峰下滑囊的钙化灶,撕裂的冈上肌肌腱予新鲜化,较小的撕裂让其自行修复,较大的撕裂作修复,无钙化物沉积的滑膜尽可能不予干扰.手术后立刻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手术后症状的缓解、功能的恢复、探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关节镜下见肩胛盂和肱骨头关节软骨粘附点状、白色钙化沉积物,一般在肩胛盂关节软骨上粘附较多,关节囊滑膜、肩峰下滑囊上粘附片状或堆积白色钙化物,肱二头肌长头腱上粘附较少,滑膜轻微充血水肿;在冈上肌腱上往往可见成堆的钙化物,此处肌腱往往有撕裂,钙化灶越大,撕裂越大.术后当天疼痛减轻90%.手术后第1 d即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周肩关节外展可达90°,随着肌力的恢复.肩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所有患者门诊平均随访3月,疼痛完全缓解,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目前尚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对亚急性和急性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进行微创治疗的手术刨伤小、并发症少、术后症状缓解明显.术后及时的功能锻炼可使肩关节功能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重庆市区健康成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间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清浓度水平,为研究疾病状态下人体血清bFGF的浓度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取重庆市区90名健康成人血清标本,其中青年组(18~45)岁,中年组(46~60)岁,老年组(>60岁)各3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bFGF浓度,将所测值在各年龄组、性别组之间行统计学比较.结果:90名健康成人血清bFGF的浓度平均值为(31.24±15.80)pg/ml;老年组浓度显著低于青、中年组,男性、女性均如此(P均<0.05),余不同年龄、性别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重庆市区老年人bFGF血清浓度显著降低,男、女性均如此.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质梗死周围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NA干扰组和阴性干扰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 h再灌注7 d时观测。用携带大鼠HMGB1 shRNA的慢病毒载体介导RNA干扰抑制脑内HMGB1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记HMGB1/GFAP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NA干扰效果。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记5-溴脱氧尿嘧啶(BrdU)/神经巢蛋白(nestin)检测大脑皮质梗死周围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结果:与假手术比较,再灌注7 d时,模型组大脑皮质梗死周围区HMGB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RNA干扰有效抑制HMGB1蛋白的表达(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BrdU/nestin双标记细胞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RNA干扰组的BrdU/nestin双标记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梗死周围区HMGB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可促进该部位的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9.
目的 验证30 min短时冷冻治疗结合镇痛药物治疗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缓解效果是否优于单独使用镇痛药物。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5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在疼痛发作期仅给予镇痛药治疗;观察组在疼痛发作期采用镇痛药联合冷冻治疗,记录患者疼痛评分及疼痛管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在患者疼痛评分变化和疼痛管理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在第一个疼痛发作期采用镇痛药物联合冷冻治疗患者的疼痛管理满意度相比,在第二个疼痛发作期采用镇痛药物联合冷冻治疗的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痛药物结合短时冷冻治疗相比于单纯给予止痛药物没有显著减少疼痛感或提高患者的疼痛管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0.
纤毛广泛存在于体内的细胞表面,其中“9+0”型纤毛又被称为原纤毛。纤毛在机体发育和调节过程中必不可少,与许多疾病的发病有关,尤其是骨方面。本文就纤毛和原纤毛的结构、调控、作用,及原纤毛在骨发育、骨相关细胞中作用和原纤毛相关骨疾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