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18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1.
目的:探讨采用"球尖"技术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Thoracic pedicle screw,TPS)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9例胸椎病变患者实施TPS治疗;其中采用"球尖"技术治疗37例(Ⅰ组),采用"徒手"技术治疗42例(Ⅱ组)。记录螺钉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术中3D-C臂断层扫描或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穿透骨皮质的数目和距离,以评价"球尖"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组共置入TPS 478枚,其中Ⅰ组有10枚(4.45%)发生穿孔,Ⅱ组有67枚(26.48%)发生穿孔(P<0.001);Ⅰ组8枚穿破皮质的距离<2 mm,2枚穿破皮质2~4 mm;Ⅱ组的48枚穿破椎弓根皮质<2 mm,18枚穿破皮质2~4 mm,1枚穿破皮质>4 mm。Ⅱ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单节段性背部感觉麻木,予以营养神经治疗1周后恢复,余患者未见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球尖"技术在TPS置入中精确性及安全性较"徒手"技术高。  相似文献   
412.
目的:通过对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后实验动物硬膜外腔及神经根的病理学观察,了解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是否会引起椎管内粘连以及能否产生神经根的炎症反应。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单纯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6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为给药组:B组为激素+麻醉剂组、C组为激素+麻醉剂+维生素B组、D组为激素+麻醉剂+维生素B+中药组。采用硬膜外腔注射的方法,将3种不同配方的复合夜分别注射到兔的硬膜外腔。每只动物每周给药1次,共给药4次,分别于停止给药后的第1周、第4周进行取材、固定及制片,然后进行观察。结果:肉眼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光镜下HE染色可见有部分标本硬膜外有炎性渗出,可见多数炎性细胞,硬膜外神经根内有炎性渗出。特殊染色未见异常;免疫组化染色,4周时B、C、D 3组硬膜下及硬膜外渗出物中含有Ⅱ型胶原纤维,8周时B、C、D 3组硬脊膜厚薄不一,局部硬膜外可见有少量Ⅱ型胶原纤维增生。电镜观察4周时,B组可见1成纤维细胞,C组可见1个巨噬细胞,D组有髓神经纤维局部髓鞘增厚,神经内膜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原纤维;8周时,B、C、D 3组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增多。结论:每周1次、连续4次的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在4周内即可出现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的轻度炎症反应及轻度的Ⅱ型胶原纤维增生,8周内这种变化仍然存在,但脊髓和神经根未发生器质性改变。如果穿刺部位准确,该治疗方法应该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13.
对长段粗大神经缺损,选用自体神经移植存在着供体有限和不同程度地造成供区功能丧失等缺点,目前多趋向于行异体神经移植。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成功的关键是降低神经移植体的抗原性。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抗免疫排斥方面,比如保存液、时间、温度等,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核心是如何找到一种或几种合适方法联用,以降低其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14.
目的:探讨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和机械、药物联合预防钝性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29例钝性骨与关节创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98例为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组,在钝性创伤后24~48 h内使用LMWH(40 mg)皮下注射,每天1次。第2组107例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组,入院后即使用抗深静脉血栓的IPC,要求患者每天使用6 h以上。第3组102例为药物联合机械性预防组,在入院后即使用IPC并延迟使用LMWH。进行DVT、PE的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并以逆行足背静脉造影确诊DVT,怀疑有PE时则在24 h内完成螺旋CT肺动脉造影。结果:共307例患者完成研究。第1组,DVT 11例(11.22%),PE 3例(3.1%),发生双下肢大的或阻塞性凝块8例;第2组,DVT 27例(25.2%),PE 14例(13.1%),发生大的或阻塞性凝块11例;第3组,DVT 8例(7.8%),PE 2例(2.0%),发生大的或阻塞性凝块1例。在DVT及PE发生率上,第1、3组明显低于第2组(P<0.05);在大的或阻塞性凝块发生率上,第3组少于第1、2组。结论:严重钝性骨与关节创伤后,早期使用IPC并在出血控制后延迟使用LMWH的方法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能比较明显的降低大的或阻塞性凝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