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是一组由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mtDNA )或核 DNA (nucleus DNA,nDNA)缺陷导致线粒体功能和结构障碍、ATP 合成不足所致的疾病[1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hronic pro-gressive exte...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F-κB和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刺激小脑齿状核组(DNS组)和电刺激小脑顶核组(FNS组)各10只,NC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余3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DNS组和FNS组分别于再灌注同时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和小脑顶核。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图象分析仪测定光密度值。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DNS组及FNS组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FNS组较I/R组和DNS组降低(P0.05),I/R组与D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抑制NF-κB的活化和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表达,探讨糖尿病糖代谢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组: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4周模型组(M4组)、6周模型组(M6组)、8周模型组(M8组)。穿梭箱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行为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法、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P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β,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光密度值。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模型组APP、Aβ表达明显增高。3个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β与APP正相关,APP表达水平与学习、记忆损伤负相关,Aβ与学习、记忆损伤正相关。结论APP、Aβ在糖尿病大鼠脑组织表达增高,糖尿病糖代谢异常增强Aβ表达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APP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具有脑保护作用,又有增高Aβ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可逆(RDR)/不可逆性损伤区(IDR)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演变规律,探讨ADC界定RDR/IDR的价值。【方法】健康家兔40只,其中35只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术,术后按0.5、1、3、6、9、12和24h时间点分组,每组5只;对照组5只。使用GE signa Highspeed MR/i 1.5T超导MRI仪,完成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测定可逆损伤区(RDR)、不可逆性损伤区(IDR)及其镜像区的ADC及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统计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在MCAO后0.5—24h,IDR的ADC及rADC值均低于镜像区(P〈0.05);在0.5-3h,IDR的ADC及rADC下降明显;在6—12h,保持较恒定的状态;24h时,出现升高。RDR镜像区的ADC及rADC值,在MCAO后0.5—3h,与镜像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6—9h,RDR的ADC及rADC值低于其镜像区(P〈0.05)。在MCAO后各时间点,IDR的ADC及rADC与RD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C及rADC可作为判断梗塞区脑组织存活状态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美满霉素(minocycline)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和炎症因子IL-1a表达的影响,探讨美满霉素对血管性痴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8、16周模型组,美满霉素治疗4、8、16周模型组.穿梭箱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行为学改变,ELISA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FAP,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ELISA法检测IL-1a.结果:美满霉素可以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的行为学症状,提高学习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模型组和美满霉素治疗组NF-κB、GFAP与IL-1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实验于1999-09/2000-01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10只。采用反复股动脉抽血/回输(25mL/kg)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10min)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进行跳台试验时,让大鼠在箱内适应5min后再放到平台(安全区)上并通电,记录大鼠第1次步下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及5min内大鼠步下平台被电击的次数,即错误次数。24h和48h后重复上述试验,但一开始即将大鼠放到平台上并通电。然后进行穿梭箱试验,其参数设置为:蜂鸣(条件刺激)时间5s,电刺激(非条件刺激)时间20s,电流强度3mA,间隔30s,循环20次。即给予声刺激(蜂鸣)5s,期间如大鼠(主动)逃避到箱的另一端,蜂鸣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给予电击;电击期间如大鼠逃避到箱的另一端,电击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持续被电击20s;间隔30s后又给予声刺激,重复20次为1个循环。计算机自动控制并记录大鼠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被电击时间和主动逃避时间。每天1个循环(箱内适应5min后开始),连续5d。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甲酚紫/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30只,实验过程中死亡6只,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跳台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的错误次数明显增多[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3±1.0),(9.2±2.0),(12.9±2.3)次,P<0.01],潜伏期显著缩短[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6±68.9),(20.3±8.2),(12.0±4.4)s,P<0.01]。②程控穿梭箱试验结果:第5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5.5±1.2),(14.2±2.6),(17.7±2.6)次,P<0.01],被电击时间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8.1),(129.2±23.4),(178.2±35.5)s,P<0.01],主动逃避时间明显减少[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38.2±6.8),(11.2±5.0),(3.4±3.1)s,P<0.01]。③脑组织神经元改变结果:术后2周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29.8%,92.1%,24.4%,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12周后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进一步加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35.8%,94.0%,30.2%,但脑损害无明显加重。结论: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能高度模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是一种可靠、简易而实用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 1α)含量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入选首次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相对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外周血SDF 1α含量;并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易Fugl Meyer评分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进行FMA及MBI评分。 结果①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外周血EPCs相对数量和SDF 1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周后,2组患者的外周血EPCs和SDF 1α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EPCs相对数量[(1.50±0.13)%]和SDF 1α含量[(1810.68±110.28)pg/ml]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EPCs增加量与SDF 1α增加量呈正相关(r=0.785,P<0.01)。③2组患者治疗前FMA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FMA[(59.40±17.39)分]和MBI[(64.08±15.22)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预后,治疗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外周血SDF 1α进而促进骨髓EPCs动员有关。  相似文献   
98.
功能磁共振在大脑皮质发育障碍患者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探讨6名正常受试者及2例皮质发育障碍(DCDs)患者在进行汉语词汇加工过程中脑激活模式,探讨DCD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脑激活区域的差异与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采用听觉刺激,以汉语单词理解为语言作业任务。结果:①正常受试者均出现显著的脑区激活,传统语言脑区Wemicke和Broca区激活在双侧大脑半球基本是对称的。除传统语言脑区激活外,还出现其它脑区激活现象。②两例DCDs患者表现为基本语言功能区的激活,诸如Wemicke区和Broca区激活。但脑激活表现为显著的不对称性,甚至完全偏侧性。结论:fMRI能够对大脑DCDs患者功能重塑皮质进行定位,为DCDs伴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提供了有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99.
董兰真  蒲圣雄 《重庆医学》2015,(8):1126-1128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据统计,全球偏头痛发病率约为11%,其中,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1∶3。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偏头痛患病率约为9.3%。偏头痛具有很高的致残率,2001年W H O把偏头痛列为全球成年男女致残疾病的第19位,及成年女性致残疾病第12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认为当三叉神经节及其纤维受刺激后,可引起神经肽类物质释放增加。这些活性物质作用于邻近脑血管壁,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包括血浆蛋白外渗(PPE)、神经源性血管扩张(NV )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参与头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成人癫痫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成人癫痫患者218例,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严格体检,CT、MRI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进行发生原因判断。结果特发性癫痫占总例数17.43%,症状性癫痫占总例数82.56%;其中脑卒中占总例数49.54%。结论成人癫痫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伴随症状,详细系统的体检,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