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加持续冲洗术在感染致膝关节炎中的应用,以达到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方法 将医院收治的40例感染致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关节切开引流术,对关节进行反复穿刺、置管冲洗,运用全身性抗菌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通过关节镜行关节清理术、持续冲洗引流术,同时使用全身性抗菌药物加术后康复训练进行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1周轻度肿胀占60.0%、2周占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总得分为(76.62±3.97)分,明显低于观察组(91.28±5.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关节镜下清理术加持续冲洗术在感染致化脓性膝关节炎治疗中创口小、方法简单、疗效好、恢复快,能够迅速控制患者病情,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12个月.出生后2个月时左足第2趾背侧出现一高出皮面的肿物,且逐渐增大.入院时左足第2趾中远节交界处背侧可见1半球形和暗红色肿块,表面光滑、皮温正常、质硬,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差,肿块周围皮肤未见明显异常,第2、3趾被动活动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切除物组织病理示:左足第2趾包含体性纤维瘤病.术后半年时随访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14.
下肢等长装置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中的作用。方法将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应用于2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术前确定患者双下肢长度,术中根据下肢等长装置测量的结果对双下肢长度进行调节,以尽量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及早期松动等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前双下肢长度相等者13例,不等长者7例(0.5~4 cm),术后双下肢等长者5例,相差〈0.5 cm者11例,相差0.5~1 cm者3例,双下肢长度相差〉1 cm 1例(达4 cm)。术后6个月,除1例〉1 cm者外,余患者行走时均无明显跛行感。1例骨质疏松明显者,髋臼假体安装偏下,通过调整股骨假体颈长获得双下肢长度等长。X线片均显示髋臼假体安装良好。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本下肢等长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仑膦酸钠对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影响,确定其合适剂量.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经膝关节将钛合金假体及混合磨损颗粒植入胫骨近端(双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Ⅰ、Ⅱ、Ⅲ组,每组6只,术后对照组每日空腹生理盐水2ml灌胃;实验Ⅰ、Ⅱ、Ⅲ组每日空腹阿仑膦酸钠灌胃,剂量分别为0.01、0.1、1mg/(kg·d),持续6周.术后12周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实验Ⅰ组假体柄周围纤维界膜厚,细胞成分多,与纤维界膜连接处新生骨边缘呈虫蚀状,新生骨对假体的支撑作用较差;实验Ⅱ、Ⅲ组假体柄周围纤维界膜较薄,新生骨与假体间可见有直接接触,对假体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假体周围界膜厚度及面积的形态计量学检测并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对照组与实验Ⅰ组、实验Ⅱ与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和实验Ⅰ组分别与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阿仑膦酸钠预防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时,最适合剂量为0.1mg/(kg·d).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将医院2002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有可能发生的感染采取控制易感因素预防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拆线时间、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拆线时间、感染率,分别为96.2%、(12.6±3.2)d、3.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观察组优30例、良13例、总优良率为82.7%,显著高于对照组55.8%,P<0.05。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控制易感因素的预防干预,可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全头皮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临床上并非罕见。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中厚层皮片回植,但回植后的头皮难以成活,仍需经多次植皮,愈后终身留有瘢痕,疗效不佳。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04年6月,收治全头皮撕脱伤4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不等长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或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需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值,实验组术中使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测量装置,根据术前测量值调节手术侧肢体长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后第2天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术后6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患髋的Harris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满意,但在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下肢等长测量装置,可有效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预防与控制其术后感染,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23例>65岁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23例髋部骨折患者中,167例合并有≥1种其他科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入院后平均手术时间(4.29±2.45)d;手术方式为内固定或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共6例占2.7%,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例占0.9%,呼吸道感染1例占0.45%,尿路感染3例占1.35%.结论 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外,应尽早请相关科室会诊,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及制定围手术期治疗方案,重视围手术期镇痛和早期功能锻炼、离床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因素对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4例无明显骨折脱位的颈髓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6~70岁,平均59.1岁。根据术前颈椎退变程度将其分为轻度退变组(6例),中度退变组(10例),重度退变组(8例)。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SF-36量表测定及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12个月。轻、中、重度退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别为12.1±1.5,10.3±1.8,7.3±1.0,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为16.3±1.0,15.3±1.4,13.0±2.3,JOA评分提示中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85.7%)>中度退变组(74.6%)>重度退变组(58.8%);SF-36量表8个维度测定提示术前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变是外伤性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退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两者关系在临床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