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老人多瘀”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归纳古今有关文献,认为老年体质、病机演变易致瘀,指出老以“瘀”为象,衰以“瘀”为因,临床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养血活血之品。  相似文献   
72.
目的: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常规临床辨证方法,进行大样本量临床调查,总结胃癌中医证候的主次构成。方法:以前期课题组研究得出的6种证型分类为依据,由两名主治医师同时床边分别辨证,保证辨证的无偏倚性,多中心运用临床辨证调查表(由流行病学专家指导设计完成)进行调查,详细记录,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管理,对症状体征进行赋值后统计计算。结果:肝胃不和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胀痛、弦脉、嗳气、疼痛与情绪有关、心烦易怒、泛酸、呃逆、饱胀感或稍食即胀、头晕、细脉、腹部胀大、进食梗阻感、疼痛不固定、涩脉;胃热伤阴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舌色红绛、苔少甚则舌面光、灼痛、数脉、肛门灼热、口干、裂纹舌、细脉、午后潮热、呕吐、盗汗;脾胃虚寒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舌苔嫩、进食梗阻感、迟脉、缓脉、促脉、情绪如常、腹痛、腹泻、四末不温、下肢浮肿、畏寒怕冷、面色(?)白、头晕、消瘦、嗳气、沉默寡言、恶心、涩脉、泛酸、饱胀或稍食即胀、呕吐、便秘;瘀毒内阻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涩脉、刺痛、舌下脉络迂曲、舌色青紫或紫暗、疼痛固定、黑便或便色为暗红色、呕吐物为暗红色血液、面色晦暗、口干不欲饮、疼痛、弦脉、舌苔白、恶心、舌苔薄、绞痛、嗳气、头晕、泛酸、口苦、缓脉、促脉、细脉、腹痛喜按;痰湿凝结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滑脉、舌苔腻、舌苔厚、口干不欲饮、呕吐胆汁、恶心、口苦、饱胀感或稍食即胀、绞痛、嗳气;气血双亏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腹痛喜按、地图舌、细脉、乏力、面色萎黄、头晕、自汗、裂纹舌、上腹部不适、盗汗、消瘦、畏寒怕冷、便秘、恶心、舌神枯。结论:所得出的胃癌证候较为贴合临床实际,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3.
人至老年,"血气经络胜行则寿,不胜行则夭"(《灵枢·寿夭刚柔》),气血的正常运行是脉道通畅的必要条件。但是老年人气血已亏,脏腑之精已衰,生血乏源,运血乏力,从而出现血行迟缓涩滞或瘀阻脉中的现象。王庆其教授认为"瘀"是老年人重要的体质特点和病机演变规律,也是贯穿老年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既是老年人衰老的表现,也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中提出"老人多瘀"的思想,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消痰通络凝胶联合甲钴胺片对化疗诱导性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CI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予甲钴胺片,每次0.5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同时予消痰通络凝胶,对照组予安慰剂凝胶,1 mL/cm~2,每日9:00、21:00涂于患者感觉障碍部位,直径大于患处皮肤1 cm。2组均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分级、中医症状积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情况。结果治疗14、28 d,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91.67%,对照组分别为38.71%、67.7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2,P=0.005)。治疗14、28 d,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94.44%,对照组分别为45.16%、64.5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8,P=0.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4、28 d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1);2组治疗后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4、28 d腓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强(P0.01);2组治疗后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腓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消痰通络凝胶联合甲钴胺片可有效改善CIPN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症状,改善中医症状,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75.
胃癌病理分型与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居世界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在县城居恶性肿瘤之首,在城市居第二位。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当前的诊治状况是一高三低,即发病率高、早衣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肿瘤耐药日益严重,免疫抑制等因素使多数体质虚弱患者无法按期进行,且经大量研究发现,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尚不确定,西方国家则不将术后化疗列为常规。中医中药以其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甲醛对S180荷瘤鼠肉瘤生长及血清中p53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周龄SPF级雄性昆明种健康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肿瘤移植组、甲醛干预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肿瘤移植组饮用纯净水,甲醛干预组饮用0.05%甲醛溶液。1周后,甲醛干预组、肿瘤移植组小鼠分别于左前腋皮下接种2×106个瘤细胞。每周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包括小鼠的体重、活动状况和精神状况,并观察肿瘤的形成时间及其生长情况。4周后,测量肿瘤的体积和质量,采用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p53抗体水平,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的活动状况和精神状况均正常。甲醛干预组和肿瘤移植组小鼠皮毛干枯无光泽,出现消瘦倦呆、行动迟缓等恶病质症状。甲醛干预组和肿瘤移植组小鼠体重增长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醛干预组体重增长速度第1、2周较为缓慢,第3、4周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肿瘤移植组小鼠体内肿瘤出现时间迟于甲醛干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小于甲醛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血清中p53抗体水平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肿瘤移植组<甲醛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光镜下,瘤组织为低分化肉瘤,细胞形状不规则,呈片状、巢状或索状排列,细胞核畸形、深染。与肿瘤移植组比较,甲醛干预组肿瘤细胞增生显著,排列紧密,异型性显著,细胞分化差,核质比增大。结论低浓度甲醛明显促进荷瘤鼠S180肉瘤生长,可能与其提高血清p53抗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7.
魏品康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业已40余年,并擅长抗消化道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消化道肿瘤从“痰”论治的理论,并且将其临床经验整理归纳,总结出对胃癌临床治疗实用有效的“三个八法”:即消痰散结八法、扶正八法、主症八法等的临床实践精髓,在临床中辨证应用,并屡起沉疴。现将魏师治疗胃癌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通络散结酊(主要组成为天南星、半夏、山慈菇及威灵仙)对大鼠炎症痛模型、骨癌痛模型的镇痛作用.方法:通过Wistar大鼠右踝部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0.1 ml建立炎症痛模型,造模24 h后应用通络散结酊及扶他林乳剂7d,动态观察大鼠体质量和进食水量、右踝周径及屈/伸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的变化.通过Wistar大鼠右胫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3×104建立骨癌痛模型,造模12 d后应用通络散结酊及扶他林乳剂14 d,动态观察大鼠体质量和进食水量、及丙酮刺激缩足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炎症痛大鼠造模后第2天即出现明显的右踝关节肿胀,屈/伸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及右踝周径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络散结酊和扶他林乳剂外用均可明显减小大鼠屈/伸关节疼痛试验评分及踝周径(P<0.05),两种药物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异.骨癌痛大鼠造模第12天出现缩足反应时间较空白组明显缩短(P<0.05),通络散结酊和扶他林乳剂外用7 d内均可明显延长骨癌痛大鼠缩足反应时间,较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14 d后,通络散结酊仍有很好的效果,而扶他林乳剂效果低于用药7 d时(P<0.05).结论:通络散结酊对炎症痛及骨癌痛均有镇痛作用,且在扶他林乳剂效果不佳的骨癌痛晚期仍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9.
胃癌从痰论治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品康教授在古代文献研究和多年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和以方测证的方法,从胃癌病因、病位、症状、病势、转移、治疗等角度分析认为痰与胃癌密切相关。其建立的胃癌从痰论治理论体系,以痰作为胃癌发生发展的根本病因病机,将胃癌这一痰结分为痰核、痰络、痰浊三部分,以痰浊污染作为核心来阐述胃癌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机制,以消痰散结作为胃癌治疗的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80.
缺氧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状态,其与肿瘤生长、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多受到关注,许多研究发现缺氧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密切。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是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可大致分为5类:钙黏素、整合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及透明质酸黏素。研究证实,影响肿瘤,缺氧状态的同时也能影响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特别是E-cadherin、整合素分子,以及一些其他黏附分子。深入研究缺氧和这些肿瘤黏附分子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