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总结19例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经验,并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8个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坚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烁,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微小RNA-132(miR-132)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骨肉瘤细胞系U2OS和HOS及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中miR-132的表达水平。分别向HOS及U2OS细胞转染miR-132模拟物和抑制物,以过表达或敲低细胞内miR-132的表达,利用qRT-PCR验证转染效率。采用Transwell实验、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和敲低miR-132对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通过对Targetscan网站进行检索并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究HMGA2为miR-132的靶基因。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32对HMGA2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与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相比,miR-132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向U2OS细胞转染miR-132模拟物后,细胞miR-132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过表达miR-132后,U2OS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E-cadherin表达增加,Vimentin表达降低(P<0.05);向HOS细胞转染miR-132抑制物后,细胞miR-13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敲低miR-132后,HOS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表达增加(P<0.05);生物信息学检索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明HMGA2基因为miR-132的靶基因。过表达miR-132可明显降低骨肉瘤细胞中HMGA2的表达,而敲低miR-132可明显增加骨肉瘤细胞中HMGA2的表达(P<0.05)。结论:miR-132在骨肉瘤细胞中低表达,miR-132可通过抑制HMGA2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33.
毕擎 《中国骨伤》2019,32(12):1077-1081
<正>半月板根部是内、外侧半月板在胫骨髁间棘前后区域的附着点,分为前根和后根,将半月板牢固地锚定于胫骨平台,其完整性对维持正常半月板的位置和功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半月板根部撕裂(meniscal root tears,MRTs)是指半月板胫骨附着点的撕脱或者半月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6月112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手术入路(单侧或双侧)、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等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结果:11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共23个椎体,发生率为1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手术入路、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较重、骨水泥注射量较大及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相关(P0.05)。结论:OVCFs患者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可能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骨水泥注射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观察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骨水泥强化后并发椎体再骨折的原因及对策。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对3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进行单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男11例,女20例;年龄54~91岁,平均81岁。所有病例随访均超过3年。分别在术前、术后即时及术后1,2,3年测量强化椎椎体前缘高度,进行胸腰背疼痛评分(VAS评分),并统计相关并发症。结果:骨水泥强化椎体前缘高度在术前、术后即时及术后1,2,3年分别为(0.9±0.2)、(2.6±0.3)、(2.6±0.2)、(2.5±0.7)、(2.5±0.4)cm。手术后强化椎体高度恢复明显(P0.05);随着时间延长强化椎体前缘高度逐步降低(P0.05)。手术后胸腰背疼痛明显减轻,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胸腰背疼痛逐年加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末期并发强化椎体不愈合再骨折2例,相邻椎体骨折6例,远位节段椎体骨折2例,相邻椎间隙无症状退变5例。结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早期疗效确实。中期强化椎体高度逐渐降低,疼痛症状不同程度加剧,再骨折比例较高,尤其邻椎退变骨折明显。规范手术适应证、改变灌注材料及减少骨水泥注射量是降低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代谢相关指标在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60例(骨质疏松组)和健康志愿者60例(健康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VEGF和骨代谢相关指标女包括骨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Ⅰ)。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VEGF、ALP、TGF-β1、OC显著降低(均P=0.000);TAP5b、CTX-Ⅰ显著增高(P=0.000)。VEGF与TRAP5b、TGF-β1、OC和CTX-Ⅰ等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251、0.548、0.475和-0.429,P值分别为0.006、0.000和0.000和0.000)。结论 VEGF与骨代谢相关指标明显相关,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7.
严重高位硬脊膜漏(附5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位硬脊膜漏是颈后路手术并发症,一般可以自愈。而严重高位硬脊膜漏危害严重,治疗困难。作者通过对5例严重高位硬脊膜漏的治疗,认为术后3~4天伤口处每日引流脑脊液超过200ml,且有增多趋势者,巳存在严重高位硬脊膜漏的可能,可采用头高足低位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5例中有1例当行蛛网膜下腔引流时,引流液培养为大肠杆菌感染,其余4例漏口均在4~8天愈合,引流量每天150~500ml,平均350ml。2例在引流过程中伴有头昏、恶心,补液后症状消失。随访3年2个月~4年6个月,无遗留症状。故认为该治疗方法有利于漏口闭合,且操作简单易行,无危险,是值得推荐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藻酸盐敷料(alginate dressing)与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mous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mEGF)对难愈性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 th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方法,选择经常规换药抗炎治疗1个月创面仍未愈合的18例患者,年龄18~61岁,平均36.4岁;男12例,女6例;足部11例,小腿3例,手4例。随机分成3组:藻酸盐敷料与mEGF联合治疗组(A组)、mEGF治疗组(B组)、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6例。治疗7、14、21、28d后评价其创面愈合指数,7d和14d时行活组织检查常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评定bFGF表达阳性细胞数目。结果:A、B组创面愈合均明显,A组较B组突出(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创面修复细胞增殖明显,表皮增厚,上皮化活跃;B组虽也有类似改变,但不如A组显著。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显示:3组bFGF表达均有上调,但以A组最为显著(P<0.05)。结论:藻酸盐敷料与mEGF联合应用治疗难愈性创面,能协同两者优势,较单用mEGF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9.
40.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帕金森病治疗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指通过诱导已分化的成熟体细胞异位表达某个或某些基因从而重整编得到的多功能干细胞[1],它具有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极其相似的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同时,iPSCs具有无道德伦理障碍、无免疫排斥、取材简单、无创等优点,为帕金森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现就近年来有关iP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