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烁  吕宾  晁冠群  郭赟  孟立娜  张璐 《胃肠病学》2008,13(9):544-547
背景:近年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的患者亦逐渐增加,如何处理难治性IBD已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难治性IBD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1998年12月~200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29例IBD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激素及其治疗结果,将人选患者分为难治组和有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难治组和有效组分别纳入26例和25例IBD患者,分别占总数的11.4%和10.9%。难治组患者首次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前的中位病程显著长于有效组(18个月对7个月,P〈0.05)。两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和病变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病时,难治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45.5±36.8)mg/L对(19.2±15.3)mg/L,P〈0.05],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45.9±37.1)mm/h对(21.9±12.7)mm/h,P〈0.051,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有效组[(24.2±10.2)g/L对(33.4±7.6)g,L,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有效组(38.5%对4.0%,P〈0.05)。结论:难治性IBD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与激素治疗有效的中-重度IBD无异,但接受激素治疗前的病程较长,起病时CRP、ES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预后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42.
43.
一般认为,直肠前突的解剖结构性改变是常见的便秘原因.应用外科手术解决直肠前突治疗便秘的临床实践表明,术后复发令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在浙江中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便秘专科门诊就诊的44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直肠前突与便秘类型的关系,从而为直肠前突和便秘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胃食管反流病(GERD)由于症状多样、反复发作、对抑酸治疗的反应性不一,且常与功能性胃肠病重叠,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尚存在许多挑战。应熟悉GERD和相关疾病的表现,合理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内镜和24 h食管p H/阻抗监测,了解症状与反流的关系,提高诊断水平。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维持治疗策略以减少复发,对于PPI治疗反应不佳者应查明原因,采取强化抑酸、控制反流、降低食管敏感性等方法。  相似文献   
45.
背景: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但其诱导和维持缓解的疗效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对IBD诱导和维持缓解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Web of Science、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益生菌用于IBD诱导和(或)维持缓解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文献资料并交叉核对,以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 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RCTs,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1 870例。Meta分析显示:1UC活动期诱导缓解率:益生菌疗效优于对照组(OR=2.34,95%CI:1.56~3.52,P<0.000 1);2UC缓解期临床复发率:益生菌疗效优于安慰剂(OR=0.15,95%CI:0.04~0.60,P=0.008),与美沙拉秦无明显差异(OR=1.00,95%CI:0.68~1.45,P=0.98);3CD活动期诱导缓解率:益生菌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0.92,95%CI:0.32~2.64,P=0.88);4CD缓解期临床复发率:益生菌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1.00,95%CI:0.65~1.55,P=0.98);5不良反应发生率:益生菌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1.06,95%CI:0.73~1.55,P=0.76)。结论:益生菌在UC诱导和维持缓解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对CD则未显示出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评估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3月—2019年9月因胃部不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442例。内镜检查前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为3组:低危组(0~11分)、中危组(12~16分)和高危组(17~23分),分析3组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根据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范围和程度,按照慢性胃炎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及慢性胃炎肠化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将患者分为相应的0~Ⅳ级5组,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OLGA、OLGIM系统在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联系。结果 442例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组,低危组211例,中危组207例,高危组24例;按OLGA分组,0级241例,Ⅰ级105例,Ⅱ级58例,Ⅲ级27例,Ⅳ级11例;按OLGIM分组,0级224例,Ⅰ级113例,Ⅱ级61例,Ⅲ级31例,Ⅳ级13例。胃蛋白酶原Ⅰ水平(F=2.844,P=0.027)和胃蛋白酶原比值(F=5.435,P=0.001)在OLGA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级和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01)。胃蛋白酶原比值在OLGIM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7,P=0.008),其中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均<0.001)。Gamma系数检验及Kendall""s tau-b检验显示OLGA、OLGIM系统与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P<0.001)。结论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有助于胃癌筛查,同时与OLGA、OLGIM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可应用于我国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7.
黄宣  品宾  孟立娜 《浙江医学》2010,32(10):1438-1442
目的 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评价经皮内镜下胃造瘘与传统鼻胃管治疗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英文和中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采用Revman 5.0与Stata 9.0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及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 6项RCT,7D8例患者入选.与NGT组相比,PEG组的操作失败率、病死率、不良反应(腹腔及消化道出血,误吸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OR值分别为0.08(95%C1为0.00~2.18,P=0.13)、1.06(95%C1为0.45~2.47,P=0.89)、0.34(95%C1为0.15~0.77,P=0.01)、0.94(95%C1为0.63~1.39,P=0.75);营养改善及生活质量方面无法进行定量分析;PEG组与NGT组在失败率、病死率、不良反应(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误吸或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 根据现有临床资料,对于吞咽困难患者,PEG与NGT治疗的操作失败率、病死率、误吸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似,而对于营养改善及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不确切,需要今后有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8.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与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英文和中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将Jadad积分≥3分高质量文章纳入研究,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Revman软件,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及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8项RCT,804例患者入选.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组的总显效率(OR=4.17,95%CI:2.32-7.52)、总有效率(OR=5.79,95%CI:4.09-8.21)、病理学改善:萎缩(OR=5.06,95%CI:2.83-9.08)、肠化(OR=5.67,95%CI:2.74-11.73)、不典型增生(OR=4.72,95%CI:1.93-11.51)、不良反应发生方面(OR=0.20,95%CI:0.09-0.4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中、西医治疗H.pylori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OR=5.56,95%CI:0.55-56.67).中医药组与对照组在CAG治疗中总显效率、总有效率、H.pylori转阴率、病理改善情况(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线性回归常数项检验统计量表明无发表偏倚,P值分别为0.781、0.791、0.702、0.645、0.593及0.779.结论:中医药组对CAG的总显效率、总有效率、病理学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组,同时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中医药组明显低于西医组.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口服双氯芬酸建立大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肠道损伤模型,观察NSAIDs对肠黏膜COX-2表达的影响及甲硝唑干预后肠黏膜COX-2表达的变化,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硝唑组,每组8只。双氯芬酸7.5mg/kg,1mL/100g体质量,2次/d,灌胃制备大鼠肠黏膜损伤模型。空白组于造模当日按1mL/100g体质量蒸馏水灌胃,2次/d,共5d;模型组于造模当日7.5mg/kg双氯芬酸灌胃,2次/d,共5d;甲硝唑组造模前一日50mg/kg甲硝唑灌胃,共2次,次日起每次甲硝唑给药1h后均予7.5mg/kg双氯芬酸灌胃,共5d。5d后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肠黏膜大体形态学改变、组织学损伤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COX-2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肠道大体损伤及病理组织学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5和5.0,较空白组(0.0)均明显升高(P均〈0.01);模型组肠黏膜COX-2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甲硝唑组COX-2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口服双氯芬酸可成功制备大鼠NSAIDs肠道损伤模型;COX-2可能参与了NSAIDs肠道损伤的发生;甲硝唑对NSAIDs肠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0.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消化道息肉目前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须积极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凝切除术,而在切除上述病变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尤其对息肉直径>2 cm粗蒂或亚蒂(其滋养血管相应较粗)、无蒂的宽基息肉,及使用心脏起搏器者,风险更大,为高频电凝切除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