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2 毫秒
21.
周雯  蒋瑾  朱玉  张翠 《当代护士》2016,(4):112-113
总结42人(79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主要内容有适配人群的筛选、初检、试戴、复查,护理措施主要有心理护理、检查和戴摘镜片的护理、镜片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认为加强健康宣教与护理指导,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在白内障门诊手术治疗护理实践中健康教育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7月本院白内障门诊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8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诊前健康教育、门诊检查和治疗中健康教育、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离诊健康教育等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术后复诊时填写评价量表,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改变患者和家属的医护知识结构、态度及健康行为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使患者及家属对白内障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手术,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促进玻璃体切割术患者视功能恢复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60眼)接受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作为此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盲选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30眼)和观察组30例(30眼)。给予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视力功能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益促进患者的视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4.
总结了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术前评估和护理指导方法。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禁忌证和适应证、手术危险性、患者需要和期望的评估以及心理护理、注视训练、指导患者正确点滴眼液等术前护理方法。认为通过对患者术前有效的护理评估和指导,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配合手术,手术达到预期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比分析双眼三焦点IOL(AT LISA tri 839MP IOL)植入与一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而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患者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05/2019-08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三焦点AT LISA tri 839MP IOL植入的患者45例,按是否双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分为两组,双眼植入者24例纳入双眼三焦点组;一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而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者21例纳入单眼三焦点组。术后3mo,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及等效球镜度,并通过中国版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CN)评价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估日常生活脱镜率及满意度。结果:术后3mo,双眼三焦点组和单眼三焦点组患者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VF-14-CN问卷得分(96.2±0.50、92.43±1.32分)、日常生活脱镜率(96%、90%)及患者主观满意度(96%、95%)均无差异(P>0.05)。结论:双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和一眼植入AT LISA tri 839MP IOL而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的患者术后均具有良好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脱镜率、满意度无明显差异。对一眼不适合植入三焦点IOL或既往一眼已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的患者,可考虑另一眼行三焦点IOL植入以满足患者双眼全程视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羊毛甾醇合成酶(LSS)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的风险是否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流调人群以及临床病例。用TaqMan RT-PCR法检测基因的SNPs;用qRT-PCR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LSS mRNA水平;用卡方检验比较ARC组与对照组SNPs的差异,并计算比值比。结果:发现LSS-rs2968在ARC组与对照组人群存在差异(P=0.018),但是Bonferroni校正后该差异消失(P=0.072)。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LSS-rs2968 A等位基因与江苏人群的核型ARC危险相关(P=0.003),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依然存在(P=0.012)。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各型ARC组LECs中LSS的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SS-rs2968 A等位基因可能参与了江苏人群在核型ARC的发生发展,其中A等位基因为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小剂量(0.1 ml/1 mg)曲安奈德应用于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81例(81眼)行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41眼),试验组40例(40眼),两组均行20 G常规标准经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如为联合晶状体摘除眼,予后囊膜切开,虹膜下方行周切孔(Ando孔),然后玻璃体腔内注入硅油.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安奈德混悬液0.1 ml/1 mg玻璃体腔注射.结果 试验组34例已行硅油取出术,对照组36例已行硅油取出术.试验组硅油取出时有2例因视网膜未复位而再次视网膜脱离,占5.9%(2/34),对照组硅油取出时有6例因视网膜未复位而再次视网膜脱离,占16.7%(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硅油取出术时需再次行视网膜前部分增殖膜剥除,试验组为8.8% (3/34),对照组为19.4%(7/36),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2.1%(32/39),对照组为65.9%(2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炎性反应较对照组轻,1例因体位关系曲安奈德颗粒进入前房,所有病例视网膜表面颗粒1~3个月均消失.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激素性青光眼.两组术后3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小剂量(0.1 ml/1 mg)曲安奈德应用在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疗效,并未有严重高眼压、激素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69例85眼白内障患者实施治疗,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 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05 ~0.1者3眼,0.1~0.25者4眼,0.3 ~0.5者41眼,>0.5者37眼;2例糖尿病患者2眼出现并发症.结论 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是可靠、安全的增视手术.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体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35例35眼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体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20眼行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另一组15眼选择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1天、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VA)、最佳矫正视力(BCV)、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结果两组术前、术后VA、BCV、CEC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tisan组手术后BCV优于术前B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结论 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无晶体眼有效方法。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更加安全,是治疗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体眼的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后期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任何病理改变在本质上均是体内动态平衡的失调,新生血管的形成亦然,血管刺激因素增强和(或)抑制因素减少使两者平衡失调即所谓的"血管生成开关"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体内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子之一,近年来在DR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中广受关注。我们旨在阐述VEGF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