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6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62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23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损伤,每年发病率高达0.13%[1],临床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但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2]。通过手术恢复踝关节解剖位置对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踝关节的解剖特点、损伤暴力、软组织肿胀、骨折端粉碎及伤口污染等原因,踝关节骨折手术并发症达5%~40%[3],其中切口并发症占1.4%~18.8%[4]。本研究对267例患者术后切口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进行评估,以期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切开与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检索包括国内、外1954年1月至2018年1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Central、Cinahl、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CBM (China Biology Medicine)等数据库。中文检索的关键词为切开、开放、关节镜、Latarjet,检索策略为Latarjet并且切开或关节镜或开放。英文检索的关键词为Open、Arthroscopy、Latarjet,检索策略为Latarjet AND Open OR Arthroscopic。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关节镜下与开放式Latarjet手术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87篇,并最终纳入7篇外文文献。通过比较发现,在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时,开放式组术后Rowe评分优于关节镜下组[95% CI, (0.03, 3.25), P=0.05],而且开放式组术后骨块移位情况[95% CI(0.12, 0.88), P=0.03]及患者焦虑程度[95% CI(0.20, 0.75), P=0.005]均少于关节镜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结局指标术后Walch-Duplay评分[95% CI(-9.57, 10.65), P=0.92];术后肩关节活动度[95% CI(-2.32, 7.64), P=0.30];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95% CI(0.42, 3.39), P=0.74]、[95% CI(0.14, 2.49), P=0.48]、[95% CI(0.77, 14.09), P=0.11]、[95% CI(0.46, 4.89), P=0.51]、[95% CI(0.12, 0.88), P=0.03]、[95% CI(0.12, 7.22), P=0.94] ;术后复发率[95% CI(0.21, 3.56), P=0.85];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95% CI(-0.25, 2.92), P=0.10];手术所需时间[95% CI(-70.10, 11.81), P=0.1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开放式与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及复发率相当。虽然开放式组在术后Rowe评分、术后骨块移位情况和患者焦虑程度三个指标上均优于关节镜下组,但是关节镜手术仍不失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3.
在胸椎管狭窄黄韧带骨化的患者中,常伴有硬脊膜骨化的发生。硬脊膜骨化不仅增加了手术风险、手术难度,对患者预后康复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因其发病率低,国外仅有黄韧带骨化的个案报道,对于硬脊膜骨化的预测研究非常少,作者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只有当椎管狭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硬脊膜的骨化。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赵宇教授等经过长达7年的病例搜集分析,提出了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预测硬脊膜骨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盘状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其治疗方法有在关节镜下行盘状半月板成形术、盘状半月板次全切术、盘状半月板全切术等,虽术后短期临床效果佳,但远期临床效果不理想。目前对于盘状半月板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术式的选择及术后下肢力线的改变与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了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现状及术后下肢力线的变化情况,阐述了下肢力线的评估在盘状半月板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重建钢板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后,研究组愈合时间超过8周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各不良事件及总不良事件均少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采用WagnerSL翻修型股骨柄在人工髋关节翻修中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Wagner自锁式无骨水泥固定型翻修股骨柄对31例患者(共31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41~75岁,平均63.2岁。髋关节翻修术距离初次人工全髋置换的时间是1—20年,平均65.3个月。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25例,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6例,均为第一次翻修。结果31例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为0.5—6年,平均为2.7年。患者手术后切口均为I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在随访期间没有出现假体松动和感染,假体周围可以看到明显骨长入。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假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髋部疼痛症状,因此未做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36.24±8.27)分提高到(83.78±4.92)分,MedeD’Aubigne评分由(2.54士5.38)提高到(13.42士3.26)分,VAS疼痛评分由(7.32士0.72)分减低到(1.26±0.61)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WagnerS“L”型翻修股骨柄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地缓解疼痛,改善了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究脊髓损伤引发的抑郁高风险率是否与海马生理结构的改变有关。方法:制作小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后不同时期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对小鼠术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和悬尾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情况;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内部细胞的变化;电镜观察海马亚细胞结构突触的结构变化;RT-qPCR检测突触蛋白标志物突触小泡蛋白(SYP)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行为学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有显著的抑郁行为,且在第7天抑郁程度最显著(P<0.01);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细胞排列紊乱,数量减少,形态欠规则;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超微结构突触数量减少,突触活动区长度变短,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突触间隙宽度增加,突触界面曲率减小(P<0.05);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SYP和PSD-95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海马生理结构的改变是脊髓损伤后抑郁症高风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8.
文题释义: 肘关节三联征:桡骨头骨折、冠突骨折伴肘关节后或后外侧脱位于1996年被Hotchkiss命名为“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国内习惯称之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常合并外侧韧带复合体、内侧韧带复合体起止部位的撕脱损伤及冠突骨折周围前关节囊破裂。由于近年来在恐怖三联征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预后也相应地比过去好很多,国内很多专家建议直接将其命名为肘关节三联征。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指由于外侧尺侧副韧带(外侧尺骨副韧带)损伤导致后侧半脱位或肱桡关节脱位,但不破坏近端尺桡关节,在1991由O’Driscoll等首次描述。目前对其的经典解释为:因摔倒致肘关节在轴向载荷下开始屈曲时,在身体在接近地面时肘关节受到外翻、旋后和轴向的应力综合作用,引起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导致的软组织损伤用“Horii环”解释:软组织破坏开始于外侧,并随着半脱位程度的增加向前后向内侧推进。 背景:近年来肘关节三联征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 目的:简单介绍肘关节三联征的定义、相关基本解剖及稳定结构、损伤机制、分型,深入探讨其治疗方案。 方法:第一作者检索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9月的文献,以“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elbow joint,Fracture disloca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肘关节骨折脱位”为中文检索词,查阅大量近年肘关节三联征的相关文献,全面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策略。 结果与结论:对于肘关节三联征损伤患者,术前必须仔细检查,认真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打印3D模型,准确判断肘部骨性结构和韧带损伤程度;术中通常先通过单独外侧入路或内外联合入路重建桡骨头的稳定性、修复冠突骨折及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后,然后行肘关节稳定性检测,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复内侧韧带复合体或应用铰链式外固定器来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术后积极行早期康复功能锻。通过上述系统治疗可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骨折愈合,改善肘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 ORCID: 0000-0002-8244-4769(李宁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9.
冯毅  赵胜  吕智  卫小春 《解剖与临床》2014,19(5):363-366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36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存在冠状面骶骨倾斜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34岁,平均13.5岁;均为腰椎畸形病例。分析比较其手术前后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SS)、Cobb角、锁骨角(CA)、顶椎至骶中线(CSVL)的垂直距离(Apex—CSVL)、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角(PT)等参数的改变,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SS、CA、LL、PI及PT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丁值分别为12.5、16.0、18.5、18.0、19.5,P值均〉0.05);而手术后平均Cobb角由术前的48.5°改善为17.4°,平均Apex—CSVL由术前的3.2cm改善为1.8cm,平均SS由28.1°改善为3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0.0、5.0,P值均〈0.05)。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多发生于腰椎畸形的病例中,LL和SS较正常减小,手术治疗能够改善其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40.
背景: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需要扩髓的问题尚有争议,一些人认为不扩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高龄患者术中风险,但此举是否会降低髓内钉支撑效果,尚无依据。另一些人认为扩髓可选择直径更粗的髓内钉,获得更好的力学支撑,但基础研究显示此方法存在脂肪栓塞、破坏骨质(尤其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等风险。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治疗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扩髓与不扩髓的力学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一名健康志愿者,CT扫描其股骨获取DICOM格式文件,顺序导入Mimics、Geomagic Wrap、SolidWorks、Hypermesh、Ansys软件处理文件,得到A3.1型、A3.2型及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与9,11 mm直径、170 mm长度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进行装配,赋予材料属性,设定各接触面相互作用关系及定义载荷及边界条件,之后进行求解。观察不同模型中股骨应力分布、内固定应力分布、股骨位移及内固定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各型骨折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时股骨应力均小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A3.3型骨折股骨最大应力值大于A3.1型和A3.2型;(2)各型骨折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