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兔坐骨神经匀浆上清液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取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0~2.5 kg)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传至第3代;用b FGF预诱导后,加入正常坐骨神经匀浆上清液(B组)及损伤3、7、14 d的坐骨神经匀浆上清液(分别为C、D、E组)对其进行诱导,空白对照组(A组)仅加入D-Hank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神经组织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巢蛋白(Nestin)基因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S-100蛋白表达。结果 C、D、E组细胞经诱导后逐渐出现雪旺细胞或神经细胞样形态改变,以D组变化最为明显;A、B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仍以梭形为主。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C、D、E组染色均为阳性,以D组阳性细胞最多;A、B组细胞无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S-100基因表达量随损伤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C、D组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C、D组表达量显著高于A、B、E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基因表达量呈相同趋势,D组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D、E组表达量显著高于A、B、C组(P0.05),D、E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Nestin基因表达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损伤坐骨神经匀浆上清液在体外能够有效诱导ADSCs分化为雪旺细胞和神经细胞,伤后早期(3~7 d)可作为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构建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并评估其在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中的抗感染能力及成骨效果。方法 设计可控性缓释抗生素系统“纤维蛋白凝胶修饰的藻酸盐-万古霉素缓释微球”(FG-Vanco-AB),以此为基础构建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并进行检测,然后移植到山羊右侧股骨临界骨缺损的部位,对侧作为对照将组织工程骨(不含可控性缓释抗生素系统)移植到同样的临界骨缺损区。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的标准浓度为5 mg/ml,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术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骨缺损区局部、周围及血液中万古霉素浓度,检测其缓释剂抗感染能力;组织学、CT、ECT检测骨愈合情况,以此来评价预防感染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果。结果 通过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以及体内示踪等检测,种子细胞在体内及体外的存活情况与组织工程骨组类似;山羊股骨右侧局部、左侧局部及血液中持续超过杀菌浓度的时间分别为28 d、2 d和7 d。万古霉素在股骨中的浓度自移植部位向两侧逐渐递减。山羊双侧股骨术后第28天及56天ECT检查结果均提示无明显区别,CT及组织学检查证明在术后第14天、28天、112天,山羊双侧股骨缺损的修复是同步的,并且在第112天时均被新生骨组织覆盖。结论 成功构建抗感染的组织工程骨,FG-Vanco-AB在移植的部位可以发挥杀菌作用,并且不会影响组织的重建与修复。  相似文献   
103.
老年人髋部骨折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更好地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对32例(男14例,女18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和30例(男15例,女15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尿Ⅰ型胶原羟基末端肽(typeⅠcollagen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Crosslaps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究胫骨侧和股骨侧来源的两种单侧膝骨关节炎膝内翻在步态分析中的运动学参数和足底压力差异,为不同类型膝内翻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 招募26名单侧膝骨关节炎型膝内翻患者,股骨侧和胫骨侧来源各13名受试者。利用Noraxon Myo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受试者在自然行走状态下的步态,采集受试者步态的时空指标、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足底压力,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胫骨侧膝内翻的膝关节屈伸范围、髋关节外展峰值、髋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踝关节内旋峰值均大于股骨侧膝内翻,而膝关节屈曲峰值、髋关节内收峰值小于股骨侧膝内翻;与股骨侧膝内翻相比,胫骨侧膝内翻受试者第4、5跖骨足底受力时间、压力峰值都增加(P<0.05)。在第3跖骨区域中,股骨健侧肢体比胫骨畸形健侧肢体的冲量更大;而在足跟内侧区域,股骨健侧肢体的冲量更小(P<0.05)。结论 两种不同类型单侧膝内翻患者在运动学参数和足底压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膝内翻引起的异常步态,为不同类型膝内翻诊治、术后康复和肢体锻炼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05.
访美汇报     
应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及明尼苏达、阿拉巴马、罗马林达大学等单位的邀请,我们以“中国外科医师讲学小组”名义于1980年10月上旬去美国进行了为时七周的参观讲学活动。曾到洛杉矶、伯明翰、亚特兰大等13个城市的12所大学医学院,24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经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外固定,旋后—内收型固定于外旋-外翻-背伸位,垂直压缩固定于中立位,其他均固定于内旋-内翻-背伸位,固定时间42~56d,平均48d。结果:随访6~12月,82例功能正常无不适感;66例行走时踝部不适,小腿酸胀感;5例行走时踝部疼痛;3例手法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论:完好的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较单纯石膏或单纯夹板等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可靠。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07.
对较常见的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来源进行分类, 有利于更好地规划膝关节畸形的矫形方法、匹配假体与修复软组织。在分析临床典型病例的基础上, 结合分类标准在实际临床中的可操作性进行甄别, 建立合理的膝关节外翻畸形形态学分类, 对掌握外翻畸形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有重要意义。按畸形来源和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情况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分类方法, 可将其分为传统型膝外翻畸形来源分类和新型膝外翻畸形来源分类。两者虽均着重突出了外翻畸形的骨性特点和软组织情况, 但有较大区别。传统分类通过股胫角、外翻角等进行划分;新型分类以机械角、解剖角、股骨远髁角等进行划分。膝外翻畸形来源一般具有复合性, 传统分类不能完全反映外翻畸形的畸形来源和软组织的张力状态, 而新型分类, 尤其是基于解剖角外翻畸形的分类不仅可反映膝关节外翻畸形的形态解剖学细节, 还可反映决定膝关节稳定性的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情况及局部软组织应力状态。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包括膝关节周围截骨和全膝关节置换术, 前者重在矫正关节外畸形, 无需对韧带进行过度修复, 而后者重在力线修正, 是终末期外翻畸形的最终治疗方式。数字化技术在临床骨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8.
前交叉韧带损伤(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之一。损伤病因多种多样,给临床早期及时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步态分析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及时反映肢体的功能变化。本文系统性回顾前交叉韧带损伤步态分析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正常步态的特征,同时从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治疗方式、手术重建后康复指导等各个方面,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步态的特征进行综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步态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9.
股骨头坏死发病率逐年增高,是一种高致残率的骨科疾病,探索其早期非手术治疗方案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虽然关节置换等日趋成熟的手术技术帮助广大患者提高了功能恢复质量,但是如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预防疾病进展,从而延缓关节置换的时间仍然困扰着广大学者。近年来,细胞治疗在治疗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潜力被逐渐挖掘,外泌体在组织修复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当前外泌体在治疗股骨头坏死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临床中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防治领域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对其临床应用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