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李平  张挥武  张宇  徐善强  张文举  王勇 《中国骨伤》2019,32(11):1038-1043
目的 :观察采用4种手术方式行距下关节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采用4种手术方式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25例(26足),年龄23~70(36.7±5.8)岁,病程3~35(9.5±5.1)个月,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2例(2足),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6例(7足),跟骨"V"形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术6例(6足),跟骨体斜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11例(11足)。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跟骨B觟hler角、Gissane角、跟距高度,术后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1例(21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4 (20.1±3.7)个月,4例(5足)失访。术后2例手术切口裂开,1例骨折不愈合,其余病例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前与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5.3±2.4)°vs (11.2±4.6)°,t=7.24,P0.05],跟骨B觟hler角[(5.4±2.7)°vs (25.5±5.3)°,t=11.2,P0.05],Gissane角[(89.4±9.6)°vs (122.0±5.2)°,t=8.13,P0.05],跟距高度[(28.5±5.1) mm vs (47.1±3.7) mm,t=6.4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VAS评分1.6±0.7,较术前5.2±1.0明显改善(t=5.12,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6.2±5.2,较术前52.4±6.4明显提高(t=6.41,P0.05);其中优14足,良4足,可2足,差1足。结论: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跟骨"V"形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术、跟骨体斜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均为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缓解疼痛、纠正跟骨畸形、改善足部功能等优点,严格掌握各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行中药熏洗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3-2016-02,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再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熏洗联合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腰椎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0%),并发症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6-01—2018-12经CT检查确诊为L4椎体假性滑脱的30例作为滑脱组,纳入同期经CT检查无腰椎滑脱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椎体小关节角与椎弓根角。结果滑脱组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组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滑脱组左侧与右侧椎弓根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矢状面不平衡无明显相关性,但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与关节面前倾是腰椎矢状面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椎体小关节的三维结构失衡是导致椎体矢状面不平衡的重要诱因,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84.
无症状人群中坐骨股骨间隙的 MRI 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是指坐骨股骨间隙(ischiofemoral space,IFS)变窄,坐骨结节和股骨小转子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撞击 IFS 内的股方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变[1-2]。IFI 常引起髋部及下肢的疼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时难以与髋臼撞击综合征、股骨头缺血坏死或椎间盘突出等鉴别,而 MRI 对 IFI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近年来髋关节骨骼撞击(包括股骨-髋臼撞击和坐骨-股骨撞击)引起的疼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4]。目前股骨-髋臼撞击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对此进行了报道[3,5-7],但坐骨-股骨撞击国内外研究报道的较少[1,4,8],提供的信息有限。因此该研究利用1.5T MRI 探讨无症状人群的IFS 宽度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性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符合临床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外擦郑氏舒活按摩配合电针治疗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的临床症状、体征的积分,根据临床疗效标准得出治愈率、有效率。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5天后,治愈57例,显效8例,好转5例。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方法简便、安全,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6.
目的:了解小夹板对汶川地震患者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急救的应用及相关问题。方法:选取成都、德阳、绵阳三地4家主要中医医院地震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地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长骨病例共193例,现场急救和院内确定性治疗方式存在地区差异,但疗效相似。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在地震患者下肢长骨骨折现场急救和确定性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疗效可靠,在灾难医学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
<正>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偏瘫临床较为多见。偏瘫侧下肢的肌张力、肌力、感觉、运动改变,身体平衡能力下降,动作不协调,易摔倒跌伤;髋部肌肉力量薄弱,摔  相似文献   
88.
王建锴  刘波 《河南中医》2012,32(11):1532-1533
目的:观察电针、中药奄包结合康复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及电针刺激膝关节周围穴,同时配合中药奄包和康复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观察3个疗程.结果:临床痊愈29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电针、中药奄包结合康复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本研究采用MSCT探讨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最佳形态学诊断标准.方法 纳入2008-07-2009-04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原发结直肠癌患者101例.采用64排MSCT行全腹增强扫描,测量患者区域淋巴结在轴位最大断面上的最大长轴直径(MLAD)和最大短轴直径(MSAD),并计算其直径比,获得定量的形态学指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各形态学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在MSCT形态学表现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以MSAD≥6 mm为诊断标准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PPV、NPV;以直径比=0.9为分界点时,特异度(78.9%)最高.结论 推荐MSAD≥6 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标准,并可结合直径比(0.9)对肿大淋巴结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特异度.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动气针法组33例和电针组32例。动气针法组选取董氏奇穴灵骨、大白,采用动气针法,每隔5?min行针1 次,留针30?min 。电针组选取阿是穴、腰夹脊、大肠俞、环跳为主穴,根据经络和脏腑辨证选取相应配穴,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择疏密波,频率50/100?Hz,留针30?min。2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腰腿痛临床疗效及腿痛/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oland-Morris腰痛失能问卷(RDQ)评分。结果?动气针法组总有效率90.90%,电针组为84.38%,动气针法组总体疗效优于电针组(P<0.05)。动气针法组在VAS评分及RDQ评分改善方面优于电针组(P<0.05)。结论?动气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