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41.
目的通过发现网球运动爱好者在网球运动中不同动力链的弱链接,进行有效的体适能干预,不仅对其弱链接的能力有所提高,还提升了运动爱好者的整体运动能力,有效地防治运动损伤。方法收集我院运动促进中心网球运动爱好者52例,日常生活中均参与相同频率和强度的网球运动,常规组在1个月周期内完成正常的运动量,体适能干预对照组在1个月周期内除了完成正常的运动量,在运动促进中心给予弱链接的专项强化即体适能干预。在运动周期前中后测评机能情况,采用体适能测试单项评分标准及等速肌力测试仪评估肌肉能力、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有效体是能干预组网球爱好者弱链接环节的肋力、关节活动度均16常规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网球运动爱好者实施有效的体适能干预,不仅强化了弱链接的能力,还提升了运动爱好者的整体运动能力,争取通过改善运动弱链接的能力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种项目运动爱好者制定体适能干预计划时提供一个参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2.
戴国钢  刘剑伟  蔚浩  黄雷  王丰  王一  周睿 《四川医学》2014,(11):1423-1426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2007至2012年,共收治椎体倾斜角>1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2~64岁。发病时间4d~1年。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为L3、41例,L4、57例,L5S15例,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2例,脊柱椎体倾斜角15.3°(11°~28°)。本组患者均进行正规的非手术治疗。结果 14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位于腰弯凸侧,1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位于腰弯凹侧。本组患者经治疗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均基本消失,脊柱侧凸除1例外,其余基本纠正。14例患者得到随访(0.5~6年),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学习及工作,除3名患者遗留有少许劳累后腰痛,其余无腰痛及下肢症状。复查X片脊柱椎体倾斜角2.9°(0°~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伴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及时、合理治疗,有效缓解症状,纠正侧凸,避免进展为结构性变形。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的优缺点、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加侧隐窝扩大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20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 年,平均 1.1年,根据 Macnab 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术后优 55例、良 50例、可 9例,差6例,优良率87.5%.结论 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加侧隐窝扩大术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并发症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4.
正胫骨平台骨折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及其功能,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常合并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神经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软组织损伤,患者出现明显疼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3]。本研究纳入自2015-01—2019-12四川省骨科医院诊治的769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5.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6.
顽固性运动员下腰痛的治疗体会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运动员顽固性下腰痛的病因进行尝试性分析,认为腰背部关键肌肉的挛缩和生理曲度的改变可能是腰痛的原因,并对此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7.
苏丽  张兰 《四川医学》2012,33(7):1172-1174
目的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PCN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肘关节术后患者,比较两者的镇痛效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PCNA组和PCIA组,术后分别给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2h、12h、24h和48h的疼痛评分以及镇静评分;术后24h和48h主动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其它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PCNA组术后2h、12h静息时VAS评分,以及术后24h、48h主动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1或P<0.001)。PCNA组术后2h、12h镇静评分高于PCIA组(P<0.05或P<0.02),术后24h、48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01);PCI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CN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CNA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为93.33%,PCIA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可以为肘关节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术后镇痛,同时其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于静脉自控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8.
徐强  王小兵  刘显东 《四川医学》2012,33(5):757-758
目的 通过对胫骨平台外后侧手术入路的讨论,验证其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指征、作用、局限性.方法 采用外后侧入路治疗患者28例,平均年龄34.7岁;骨折类型:均明显波及外后侧平台,按照Schatzker分型:14例为Ⅱ型,2例为Ⅲ型,8例为Ⅳ 型,4例为Ⅴ型.术后平均随访14.5个月.结果 Neer评分表评价膝关节功能,优21例,良6例,差1例;随访中发现3个月后骨折临床愈合,可弃拐负重行走.出现1例关节伸直轻度粘连,2例腓总神经轻度损伤.结论外后侧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外后侧入路是一个疗效肯定、风险较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9.
髌腱损伤主要见于运动员,但非运动员外伤性、病理性及医源性的髌腱损伤也日渐增多,合并其他病变时常因漏诊延误治疗,影响膝关节功能,故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影像检查时常规X线平片和CT检查难以显示,MRI成像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以清楚显示髌腱,准确诊断髌腱损伤并发现其并发症,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