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21.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侵袭性曲霉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病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使用方法为:伏立康唑第1天400mg/次,12h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mg/次,12h静脉滴注的方案治疗,并根据病情10~15d后改为口服维持治疗,剂量200mg,每天2次,疗程4~12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平均退热时间为4.5d,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在临床上可作为侵袭性曲霉病的一线用药,或用于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2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u W  Li JY  Pan JL  Qiu HR  Shen YF  Xiao B  Chen LJ  Wu YF  Sheng RL  Xue YQ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5):349-352
目的 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分子遗传学特性。方法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60例初发的B细胞CLL(B-CLL)患者进行12号染色体3体(+12)、del(13q14)和del(17p13)检测。结果60例患者中,41例(68.3%)至少有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2例(3.3%)具有2种染色体异常。12例(20.0%)有+12异常,其畸变细胞率在4.0%-34.0%之间;24例(40.0%)有del(13q14)异常,其畸变细胞率在22.0%~93.0%之间,其中3例有2条染色体del(13q14)异常;7例(11.7%)有del(17p13)异常,其畸变细胞率在6.0%~68.0%之间。不同Binet分期中,3种分子遗传学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SH是一种在分析CLL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可为CLL的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3.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2例白血病患者血清叶酸(FA)及维生素B_(12)(VB_(12))含量,以探讨其含量的变化在白血病患者病情监测中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白血病患者共62例(男27,女35),经血象、骨髓象及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均符合白血病诊断。年龄19~81岁,平均47岁。其中初治急性白血病(AL)30例(M_13例,M_24例,M_36例,M_45例,M_55例,ALL7例);缓解期AL13例(M_21例,M_33例,M_44例,M_52例、ALL3例);复发期AL患者7例(M_22例,M_32例,M_42例,ALL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2例(男14,女18),年龄21~56岁,平均37岁,均为在我院体检健康者。 二、方法:空腹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固相非煮沸双向标记免疫分析测定法,由美国Diagnostic Procluct公司提供的FA及VB_(12)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用芬兰产WIA型全自动微电脑γ计数器测定。 三、统计学处理:采用线性相关分析,t检验。  相似文献   
12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53基因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p53基闪的点突变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较频发的分子事件,B—CLL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低,且对有分丝裂原反应差,因而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核型状况,本文采用FISH技术进行间期细胞核分析CLL中p53基因缺失情况,探讨其与CLL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素Spectrum—Red直接标记的p53单一序列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83例初发的B细胞CLL(B—CLL)患者的间期细胞进行p53基因的检测结果:83例B—CLL中10例(12.0%)有p53基因缺失,其阳性细胞率在6.0%~80.0%之间。p53基因缺失在不同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6/63(9.5%)、B期2/15(13.3%)、C期2/5(40.0%),A期与C期p53基因缺失阳性率比较有湿著性差异(P〈0.01)。结论:p53基因缺失与部分CL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ISH是一种在分析CLL p53基因缺失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5.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维持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微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靶向干预MSCs有望成为MM治疗新的途径,本实验通过分析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al)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MM患者MSCs凋亡及其IL-6、IL-1β、SCF表达的影响,探讨上述药物可能新的作用机制和MSCs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含10?S的1640培养液培养MSCs,以终浓度分别为0μmol/L、1.0μmol/L、3.0μmol/L、5.0μmol/L、7.0μmol/L的Thal,0μmol/L、0.1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的Dex作用MSCs8h,倒置光学显微镜和AnnexinV/FITC-PI双染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RT-PCR检测分析IL-6、IL-1β和SCF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Thal、Dex均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MM患者MSCs凋亡;Thal下调MSCs三种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对IL-6的抑制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加重,对IL-1β和SCF表达的下调与药物浓度无明显关系(P>0.05);Dex明显抑制MSCsIL-6、IL-1β、SCF的表达(P<0.05),对3种细胞因子的抑制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结论:Thal、Dex能诱导MM患者MSCs的凋亡,抑制其IL-6、IL-1β、SCF的表达,是有效治疗MM的靶点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应用筑巢式RT—PCR(RT—nest-PCR)法检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URD)后微小残留病变(MRD),并探讨它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RT-nest—PCR法和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和Ph染色体。结果:20例CML行URD患者术前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阳性,移植术后30dPh染色体皆转为阴性,bcr/abl融合基因完全转阴时间为1~3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在随防的18例CML患者中,有16例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完全转阴后没再转为阳性。在1例复发的CML患者中可见到血型、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动态变化,另1例CML患者在移植成功后的21个月和36个月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经随访未见临床和血液学复发征象。结论: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是目前观察CML患者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微小残留病变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CML患者体内残留病变,患者能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表现有骨破坏和骨髓微环境的异常。近来发现MM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有多种异常。既往研究发现经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预处理的骨髓MSC成骨分化潜能增强。本实验进一步研究TNF-α预处理的骨髓与骨髓瘤细胞株H929共培养后,对H929的影响。方法 :骨髓MSC经TNF-α单次(T+1组)或多次预处理(T+7组)后,与H929直接共培养3 d后,收集H929细胞分别检测其集落形成能力,定量RT-PCR检测POU5F1、SOX2和NANOG基因,以及微小RAN(miRNA)-15a/16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各组H929细胞均有POU5F1、SOX2、NANOG和miRNA-15a/16的检出。与对照组和T+1组相比较,T+7组的POU5F1和SOX2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15a/16表达水平均上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CFU数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TNF-α多次预处理的骨髓MSC与MM细胞相互作用后,抑制MM细胞作用更加明显,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8.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先天性缺陷和肿瘤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显带技术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费时、费力,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特别是对复杂染色体异常的分析尤为困难.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包括多重FISH(M-FISH)、光谱核型分析(SKY)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克服了传统细胞遗传学缺陷,是对传统核型分析的有力补充.本文对上述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9.
患者,男,16岁,因头昏、乏力、胸闷半年,症状加重伴发热1周于1998年2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39℃,血压113/60mmHg(1mmHg=0.133kPa),发育稍落后,重度贫血貌,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不等,最大约3cm...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观察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在地西他滨治疗失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例地西他滨治疗失败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治疗:阿扎胞苷75 mg/m2皮下注射7d,每28天为一个疗程,阿扎胞苷治疗同时开始口服维奈克拉400 mg (1次/日),最少14 d。随访并判定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骨髓3 mL检测25个MDS常见突变基因后测算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Variant allele fraction,VAF),观察并记录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1~6个周期,中位治疗2.5个周期,治疗后ORR 5例、CR 2例、CRi 1例、PR 1例及NR 1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0例患者VAF降低(P均<0.5。1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为血小板水平降低17例次、肺部感染11例次、电解质紊乱20例次及胃肠道症状15例次等。10例患者中肺部感染死亡1例、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 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用于地西他滨治疗失败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易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