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蚂蚁咬伤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引起瘙痒、疼痛,增加患者的痛苦.笔者采用龙珠软膏和百多邦莫匹罗星联合外用涂搽局部皮肤,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方法:①用温开水清洗皮肤后,用软毛巾擦干.②用消毒棉签将龙珠软膏和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按龙珠软膏→龙珠软膏→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的顺序涂搽患处,间隔4 h再重复.用药2~3 d,直至红肿消退.  相似文献   
22.
胰岛素治疗能保护 β细胞功能 ,所以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很普遍。为严格控制血糖 ,我院内分泌科通常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即三餐前短效胰岛素+临睡前中效胰岛素 (R R R N)。通过 4次胰岛素治疗 ,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都能控制良好 ,但仍有极少数糖尿病患者需用 5次胰岛素治疗 (R N R R N)血糖方能控制良好。而目前尚无 5次胰岛素应用的文献。本文对用 5次胰岛素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内分泌科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3年来共收治用胰岛素治疗的住院病人 972例 ,其中仅用三餐前短效胰岛素 (R R R…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贫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 例在该院经病理确诊为DN 的患者, 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采用回归性分析贫血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以及DN 病理分型和肾小管损伤评 分的关系;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性别DN 患者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非贫血组肾小球滤过率估 算值(eGF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血清铁(SI)、转铁蛋白(TR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高于贫血组(P <0.05),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UACR)、糖尿病病程(DD)低于贫血组(P <0.05)。②男性患者中,非贫血组DD、 Scr、BUN、UACR、hs-CRP 低于贫血组(P <0.05),HbA1c、ALB、TG、eGFR、SI、TRF、总铁结合率高 于贫血组(P <0.05);女性患者中,非贫血组UACR、hs-CRP 低于贫血组(P <0.05),eGFR、ALB、HbA1c 高于贫血组(P <0.05)。③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患者eGFR、ALB、DD、hs-CRP 与贫血相关(P <0.05); 女性患者ALB、hs-CRP 与贫血相关(P <0.05)。④Ⅱ a 型患者的Hb 水平高于其余病理分型患者(P <0.05)。 ⑤非贫血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低于贫血组(P <0.05)。结论 DN 患者贫血的相关因素包括DD、肾功能恶化、 铁代谢紊乱、微炎症状态等,肾小管及间质损伤可能是肾功能异常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许腾  胡军  高啸  廖丹  刘霞 《四川医学》2010,31(2):186-18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经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CSII)治疗前后动态血糖变化。方法对32例老年T2DM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先进行3d血糖监测,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同时运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S)评估治疗前后的血糖情况。结果经1周治疗后,32例患者的空腹、三餐后2h、晚22:00、晨2:00血糖水平明显降低,24h平均血糖值明显下降,24h总体达标时间延长,血糖渡动系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发生少,与治疗前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GMS能全面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与CSII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疗后患者不仅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而且24h总体达标时间延长。血糖波动小,低血糖发生少。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贞清方对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高脂高糖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贞清方治疗组和女贞子治疗组( n= 8),并设立正常对照组( n = 10),灌胃治疗8 wk.比较喂养4、8和16 wk时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并于喂养16 wk时观察各组大鼠肝脏指数、TG含量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以及病理变化.用PCR法观察大鼠肝X受体(LXRα)及其下游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脏LXRα蛋白的表达.结果:灌胃干预8 wk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血清TG、肝脏指数及肝脏TG含量明显升高(均P<0.01),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 P<0.01),肝脏脂肪变明显加重,肝脏LXRα mRNA、SREBP-1c mRNA和LXRα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贞清方治疗组大鼠FBG水平、血清TG水平、肝脏指数及肝脏TG含量明显降低(10.94±3.33 mmol/L vs 16.67±4.33 mmol/L; 0.79±0.27 mmol/L vs 1.33±0.33 mmol/L; 5.72±0.81vs 7.61±1.24; 0.041±0.0110 mmol/g vs 0.059±0.0160 mmol/g,均P<0.01),肝脏脂肪变明显改善,肝脏LXRα mRNA、SREBP-1c mRNA和LXRα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0.75±0.11 vs1.23±0.17,0.68±0.16 vs 1.07±0.14,0.220±0.071 vs 0.334±0.037,均P<0.01).结论:贞清方对2型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其治疗作用可能与贞清方能下调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织LXR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6.
《本草纲目》谓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妇人良方·卷二》载丹参散:丹参不拘多少(去土,切),上为细末,每服2钱,温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服。主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等。《妇科明理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丹参是中医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丹参素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和解除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3]。  相似文献   
27.
谢海鹰  万其容 《医药导报》2012,31(4):445-447
目的 观察氟西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76例糖尿病胃轻瘫并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 所有病例均应用饮食、运动、胰岛素控制血糖,降压,调脂等一般处理.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 mg,qd,多潘立酮10 mg,tid,po;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10 mg,tid,po. 观察两组消化道症状、不良反应,测定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 结果两组治疗后消化道症状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消化道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65.8%,治疗组总有效率89.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 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分别为(14.7±2.9)和(10.8±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分别为(14.4±2.3)和(13.8±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P>0.05). 结论 氟西汀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并发抑郁情绪效果较好,并且疗效优于单用多潘立酮.  相似文献   
28.
为了从细胞水平探讨近交系小鼠对胰岛素(Ins)的敏感性,测试了3种近交系小鼠脂肪细胞在Ins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和Ins抑制异丙肾上腺素介导的脂肪细胞分解.结果显示A/J小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小鼠(分别为P<0.05和P<0.01),而Balb/cJ又显著高于129/J(P<0.05);Ins对A/J小鼠脂肪细胞脂解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P<0.01).表明A/J小鼠脂肪细胞对Ins敏感性高,Balb/cJ次之,129/J较低.这对研究不同种系的近交系小鼠的生理病理特征及是否易于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疾病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trl)组、模型(Hhcy)组、Lir低剂量(12.5μg·kg~(-1)·h~(-1))组、Lir中剂量(25.0μg·kg~(-1)·h~(-1))组和Lir高剂量(37.5μg·kg~(-1)·h~(-1))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p38、JNK和ERK1/2的蛋白表达及活性依赖的磷酸化水平,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和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水平;采用酶标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Hhcy可明显上调p-p38、BIP和CHOP的蛋白表达量,降低SOD和GSH的活性,升高MDA含量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腹腔注射Lir可浓度依赖性地改善Hhcy引起的上述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并伴有p38 MAPK通路的抑制。结论:Lir可改善Hhcy诱导的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构建一种可以同时靶向抑制VEGFR2和EGFR分子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从而降低单一通路抑制而造成的耐药性,增强抗肿瘤效果。方法通过Overlap PCR的方法通过柔性肽G4S将雷莫芦单抗的可变区与西妥昔单抗连接,构建入工程载体,并通过毕赤酵母表达体系进行表达纯化,获得同时靶向VEGFR2和EGFR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scDb),命名为VE-scDb;流式细胞术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对EGFR和VEGFR2过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的结合能力;将单链抗体与碱性荧光染料罗丹明B偶联,使用激光共聚焦检测单链抗体在体外对HT-29细胞的靶向能力;建立HT-29荷瘤小鼠动物模型,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毕赤酵母表达及镍柱纯化,成功获得双特异性单链抗体VE-scDb,经Western blot鉴定验证了VE-scDb表达及装配正确。流式细胞术检测VE-scDb与结直肠癌细胞HT-29的结合率为50.1%,与亲本雷莫芦单抗(55.0%)与西妥昔单抗结合率(53.2%)相当。体外靶向性实验验证VE-scDb可以在体外很好的靶向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VE-scDb组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97.24±6.72,明显优于阻断对照组(26.29±3.02)(P0.01)。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检验,VE-scDb组在体内仍能发挥较强的抗肿瘤效果,高剂量组肿瘤抑制率可以达到(73.70±6.16)%,明显优于亲本雷莫芦单抗(44.80±5.91)%和西妥昔单抗组(37.75±14.04)%(P0.01)。结论本文采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成功构建并表达了双特异性单链抗体VE-scDb。VE-scDb具有良好的体外肿瘤靶向性,并可能有效的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T-29的体内外增殖。该设计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